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李雅君(一葉知秋)

她,裹著一雙小腳,卻能伴隨鐵道兵走南闖北,她,沒有文化,卻能無私地深明大義,她,出生在農民家庭,卻把愛奉獻給與鐵道兵有血緣的三代人,她就是我的外婆。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外婆1907年出生在河北滄縣西花園村一個林氏農民家庭,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在家排行老大。雖然生在農村但是她面板細白,五官端正,兩隻眼睛炯炯有神,村裡人都說長的像樹爺(太姥爺的小名)是啊,我看過太姥爺的照片長相與孫中山相似……

外公是滄州郊區大和莊村,姓苑,家境還不錯,是位教書先生,經親戚介紹與我外婆結為夫妻後,遷移戶口時候便把外婆的名字由苑林氏改為:林芳德。這是那個年代的女人中最有內涵最新潮的名字了,但是外婆的一雙“三寸金蓮”的小腳是永遠無法改變了。

1928年4月外婆生下母親,他們只有這一個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外公除了教書還在當時的鄉政府任職,反對給女兒裹腳,並叫母親上學,外婆在外公的鼓勵下也學識字,接受了不少新思想,新事物。可惜外公很早去世。

▼這張外婆與母親的合影是母親12歲的時候拍的,距今已經83年了。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青春靚麗的母親與外婆在滄州合影。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大約是在1950年左右,父親隨部隊在滄州短期駐紮經戰友介紹與母親相識,那時候母親在捲菸廠上班,當時父親身無分文,而且隨部隊不斷移動沒有穩定的住所,外婆瞭解了父親的情況後,除了擔心並沒有絲毫嫌棄,明知道獨生女兒會離開身邊,但依然選擇了成全,同意女兒許配給人們所說“窮當兵的”。

她雖然識字不多沒有文化,講不出愛國的大道理,但是思想還是很進步的。1952年父親抗美援朝去朝鮮,母親堅定不移地追隨,去安東(現在的遼寧丹東)與父親結婚。外婆也趕去了那裡為奔赴朝鮮戰場的父親送行。

後來外婆回憶當時的情景對我說:“你爸爸從小沒了爹孃,自己一個人出來當兵,吃了不少苦,我把他當親兒子,這輩子我就指望他了,送他去朝鮮打仗就像用刀子剜我的心,“說著眼淚直流…

外婆的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回想起外婆的話,心中有了更深的感受。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抗美援朝勝利後父母到了廣西,後來轉戰去了福建去修鷹廈鐵路,1955年3月姐姐琦君在福建邵武出生,外婆趕往那裡去照顧,幾個月後外婆和母親返回天津,從此姐姐由外婆

養。

▼照片是父親李金山抗美援朝歸來在廣西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母親抱著那時候的姐姐(李琦君)。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1956年至1958年上半年父親所在鐵二師去了內蒙修建包蘭鐵路,母親去了那裡,姐姐一直跟著外婆。1958年11月我在滄州出生,在我不到一週歲的時候,母親帶著姐姐去了部隊所在地湖南邵陽,把我留給了外婆。外婆是北方人,在南方水土不服,總有頭疼的毛病,只能留在滄州。

▼照片裡100天的我,腦袋都撐不起來。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這是母親把我留下帶走姐姐的時候拍的照片。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我1週歲的時候外婆已經50多歲了,一個小腳女人帶著一個幼兒有多麼不易可想而知,她後來對我說:“當時你還沒斷奶你媽就走了,我是用麵糊糊餵養你的”。她說當時還惦記著剛離開的姐姐,聽說姐姐在邵陽幼兒園叫蚊子咬了一身疙瘩,心疼

睡不著覺……

不久就趕上三年自然災害,父母給郵寄些糧票和生活費(部隊生活也不富裕)她每年都要帶我去拍照片給父母郵寄,叫他們在部隊上安心,也不定期地帶我去父母那兒住一段時間,在湖南與滄州之間多次奔走。

▼照片是我(雅君)小時候外婆帶著在滄州市照相館所拍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記得快上小學的時候就沒再去父母那裡了。可能也是為了節省費用,畢竟在城裡還要租房子,外婆帶著我始終居住在古老的運河邊,水電費,生活費,親戚及老鄰舊居往來等,動一動都需要錢,外婆就自己做手工“掐辮子”,補貼家用。

對我百般呵護,做飯給我蒸一碗米飯她自己吃窩頭。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我也跟外婆學會了這門手藝,抽空幫著一起幹。當外婆知道我放學跟同學去彈簧廠外撿煤核,跟鄰居孩子去葦子坑拾柴火,跟夥伴們打草去賣還割破了腿,心疼地說“你要跟你爸媽在部隊生活就不會吃苦了!只是你爸爸在部隊太累了,咱儘量少拖累他”!

父親對外婆很孝敬,真是情同母子,多少年以後我才明白為啥外婆一直讓我管她叫“奶奶”(北方對父親的母親喊奶奶),原來她是以這種方式表達她對父親的愛,以至於我的同學、鄰居都不知道她是我外婆。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父親所在鐵二師修建襄渝鐵路到了石泉,我也小學畢業升初中了,大約是1972年冬季,外婆跟我與父母團聚,正逢當兵的姐姐回來探親,外婆一直心疼姐姐去當兵,多年不見淚溼衣襟,在石泉拍下了第一張全家福。

外婆的勤勞善良無論到了哪裡都會給人帶來溫暖,樂於助人成為習慣,在石泉劉副連長的愛人不會針線活兒,外婆就去幫忙給做。原以為她完成了扶養我們的任務該過上輕鬆的日子,可轉過年她得知孃家老父親患了重病,天津的弟弟們沒空回去照顧,便從石泉回到滄州西花園去伺候老人,當時外婆已經66歲了。

▼第一張全家福。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1975年父親離開了部隊回到了滄州,我接著高中畢業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便要求去了外婆的家鄉做知青,(太姥爺已病逝)我在鄉中心學校任教,我們相互照顧,直到兩年半以後選調與外婆一起回城。

▼照片是我下鄉跟外婆在一起的時候。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姐姐從部隊復員也回到滄州,姐三個相繼成家都有了子女,外婆又忙碌著給第四代孩子們做針線活,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像現在啥都能買到,孩子們的棉衣棉褲,鞋墊等都是她縫製,每當晚上看到她近80歲還在燈下戴著花鏡穿針引線,心中五味雜陳,敬佩加感動,因為他年齡大了抱不動孩子,但總是坐在藤椅上要求幫助抱一會,哄一鬨,總想盡一些微薄之力。

父親過早的病逝對外婆打擊很大,後來外婆不小心摔斷了腿,一直住在我家,我和愛人一邊帶著孩子上班,一邊伺候外婆直到8年後1994年她去世。(享年87歲)她

養我小,我贍養她老,儘管她沒有工資,沒有一分家產,單憑她那顆善良的心、崇高的品德,就值得我永遠愛她、懷念她!

▼照片是外婆抱著我的女兒鐵三代(曾外孫女)

我家來自清朝的“支鐵模範”

鐵道兵這支英雄的部隊艱苦奮鬥數年,造就了一批批鋼鐵戰士,湧現出無數的英雄,他們高大身軀的背後,是那些給予無私支援的父母,妻子和親人們。

每當外婆撫摸著父親得到的那些勳章熱淚盈眶的時候,父親說:“這些獎章不只是發給我的,這裡面有您老人家的功勞!您就是咱家的支鐵模範!”

父親說的很對,鐵道兵的家人們都跟隨部隊顛沛流離,孩子們都是“散養”有的回老家,隨軍的不斷地換學校,付出很多艱辛,相信每一家都有支鐵模範!在此向所有鐵道兵的家人們表達由衷的敬意!

2022年12月3日

編輯:嚴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