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會“談性色變”

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關乎著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前途和命運。一個興旺的家庭一定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一個強盛的國家一定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教育有很多種,有德智體美勞教育等等,有很多形式,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等。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國家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進步,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然而,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的“性教育”與“死亡教育”即“生與死”的兩種教育卻不盡人意,有待提高,有許多人對這兩個話題依然諱莫如深。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人的性觀念確實有了很大的解放和開放,但是,我國的性教育卻沒跟上和同步,由於國人羞於談性,“談性色變”,孩子的性教育是缺失的,家長不講,老師不教,孩子們只能“自學成才”,從一些不良書刊和網路上獲取性知識,由此可能導致畸形的性觀念和錯誤的性知識。聊齋中有一個書痴的故事,書痴由於只讀“聖賢之書”,完全不知“男女之事”,當書中的顏如玉來到身邊時,書痴卻不懂得如何與之生孩子。我本以為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然而現實中卻發生了。有一對男女碩士研究生結了婚,想要生一個孩子,卻一直懷不上,男碩士很苦惱,跟他的男同學提及此事,男同學問他們夫妻是如何同房的,男碩士說:“我們夫妻二人一絲不掛在床上面對面靜靜的坐著。”男同學聽後哈哈大笑,原來男碩士夫妻以為光著身子坐在一起,男女的生殖細胞就像電子一樣遊離而結合在一起。我看到這個故事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真是高學歷的“性盲”啊!不但可笑,更加可悲可嘆,這是國人性教育的悲哀!文盲和法盲需要掃盲,性盲也需要掃盲。國人還有一種教育是缺失的,就是“死亡教育”。由於國人長期以來對於死亡諱莫如深,雖知無法避免卻又不願談起。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最後也是枉然。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坦然面對,無須恐懼。國外有一些學校會給學生上一場特殊的“死之教育”課,老師讓學生躺在墳墓裡冥想,思考人生的意義,或者為自己寫下暮志銘。正確認識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上的“人生第一課”。天人合一,死生合一。莊子有言:死也,生之始,生也,死之類。我們要學習莊子達觀的生死觀,鼓盆而歌。當國人能夠坦然地談論性和死亡之時,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和諧而進步的社會。性教育和死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