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之手風琴雷達

在珠海航展的室外雷達展區,令我停留最久並感慨萬千的,就是這部SLC-6 VHF波段三座標警戒雷達。

珠海航展之手風琴雷達

它不是一部新雷達,因此展廳裡沒有它的位置,觀眾路過它時也很少停留,最多會感慨下它獨特的天線結構。

珠海航展之手風琴雷達

這部雷達的天線工作時像手風琴一樣開啟,形成很大的天線扇面,停止工作後就合攏並放倒在車廂上,可以很方便地執行。

我為什麼對這部老雷達情有獨鍾?因為它是隱形戰鬥機的剋星。

說到隱形飛機,必須要提代號“夜鷹”的F117A。1991年美國派出40多架F117A參加海灣戰爭,該戰機只在夜間執行任務,黑色機身與夜幕融為一體,隱身能力完美規避了伊拉克的雷達,在伊拉克上空如入無人之地。

珠海航展之手風琴雷達

F117A的不規則斜面把大部分雷達電磁波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隱身塗層吸收了剩下的大部分雷達波,使得雷達回波非常小。

曾有一個傳聞,說捷克有一種氣象雷達專克F117。

F117的多稜造型對空氣的擾動非常大,而捷克這部氣象雷達就是專門探測大氣變化的,雖然看不到飛機本身,但卻能夠捕獲到F117破空飛行時形成的空氣擾動管道。

這個傳聞的真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個規律,那就是再厲害的軍備也有弱點,攻防優勢總是不斷的更替。

F22的隱身能力更強大,其隱身的技術路線主要是吸波,在機身上噴上碳化矽、鐵氧體金屬粉末,碳奈米管等組成的吸波層,可以吸收雷達電磁波,轉化為熱量後消散掉。

吸波層厚度與所能吸收雷達波的波長是成正比的,機身的塗層厚度是固定的,因此它針對的雷達波波長也有一定的範圍,超越這個範圍的雷達波,它的吸收作用就會變得很小,就不隱形了。

隱身飛機的吸波層厚度,瞄準的就是當前最好使的高頻率雷達波。

也就是說,我知道你不得不用這個頻段雷達波照射我,於是提前設計好了針對這個頻段的吸波層。

頻率更低的米波雷達是一種老掉牙的裝備,它的探測精度低,不能測高,目標識別能力差,受地面反射影響大,覆蓋空域不連續,抗干擾能力不足…總之問題太多,不堪使用。

但它有個好處,波長很長,隱形戰機的吸波層厚度相對太薄了,除非一米厚度才能吸受,而這根本不可能。

中電科吳劍旗院士採用波束賦型技術、稀佈陣技術,合成孔徑雷達技術,使被廢棄多年的米波雷達,煥發出了新的青春。

珠海航展之手風琴雷達

傳統米波是二座標的,只能測方位和距離。你握著拳頭把手臂伸直,拳頭就好比是飛機,但手臂可以上下襬動,拳頭的位置就可以有無窮多個。

不能測高是以前米波二座標雷達的重大缺陷,因此必須配一部測高雷達,兩部雷達才能形成空間定位。

吳院士透過有源相控陣等技術,用新演算法實現了測高,形成了三座標雷達的新能力。

雷達天線面上密佈相控陣子,每一個都可以發射出獨立的波束,每個獨立波束的旁瓣,都會對相鄰陣子的主瓣產生影響。

綜合脈衝和孔徑原理,控制載頻使得訊號正交,回波訊號透過時空三維匹配濾波器,形成窄脈衝發射方向圖……

這一段你肯定看不懂,我雖然略懂,但也說不明白。

總之,你知道這項技術很牛逼就得了,不僅解決了過去米波雷達解析度不足的問題,還帶來了反隱身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透過對發射波束的控制,本身還具備了一定的隱身能力,可以對抗反輻射導彈。

我有幸跟吳院士院士做過一期節目,節目後我提出了專訪請求,可能是吳院士覺得我有一點點內行,就答應了我的請求。

可在準備採訪內容時遇到了困難,如果採訪新體制雷達的技術原理,什麼二維相掃、三維濾波器、四維解析度…這些術語很難給外行說清楚。

探測距離由以往的200公里增加到600公里,這種具體的效能指標也是不能談的。選題很難搞,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伴隨著F22的問世,出現了“踹門”戰術,即不被對方發現就可以踹開國門,這就打破了戰略平衡。

以前的米波雷達好比是一個功力不強的全真派小道士,吳院士研究出了天罡北斗陣法,功力就大大增加了,特別是對抗“踹門”一絕。

2013年和2016年等多次探測實踐證明,對付美國隱形戰鬥力行之有效。

這部雷達雖然不新了,但它的戰略意義依然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