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八大王”事件難以掩飾的一個細節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由八爺黨一手策劃的“八王大”風波,可稱之為本劇中特別有喜感的一個片段。

《雍正王朝》:“八大王”事件難以掩飾的一個細節

正如鄔先生自己所說的那樣,八阿哥、十阿哥聯合那個名叫張德明的道士,一邊在官員面前表演裝鬼,一邊又在康熙面前表演捉鬼,看似義正言辭、襟懷坦蕩,其目的就是想試探康熙對於八阿哥競選太子之位的真實想法。

這個小把戲,著實不夠高明。

從鄔先生將“八王大”反過來解讀為“大王八”引發眾人鬨堂大笑來看,本劇的主流意識,對於八阿哥的這種見不得光的技倆,是報以嘲諷態度。

這個片段,暴露出八阿哥的那點算計、機謀,充其量不過是一些層次很低的小聰明,難登大雅之堂。

以康熙的睿智,斷然不會讓這種水平的皇子擔當國之儲君。

同樣,在“八大王”風波中,張德明給其中一個官員看相、卜測的過程,同樣暴露出了一些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話說十阿哥為了證明自己所引薦的張德明不是“妖人”,而是“神人”,特意安排張德明給在場的一個官員看相,以卜測他的真實情況。

結果,張德明居然一一說中了。

張德明所卜測出來的內容有兩條是值得探討一下:

1、這個官員不是科甲出身,而是花錢“捐”來的官員。

2、這個官員將來至少可以官至三品。

之前,我曾經撰文分析過張德明給這個官員算卦的片段。

在這篇文章中,我認為張德明之所以能夠把這個官員的諸多個人資訊一一猜中,並非是他有什麼過人的“神力”,他只不過是基於自己對於清政府官場規則細緻入微的觀察、瞭解,再結合當下他對勢力龐大的八爺黨的熟悉,進行一番周密的分析運算後,得出來相應的結論。

就拿第一條來說,張德明為什麼一上來就非常篤定這個官員不是科甲出身呢?

我們知道,清康熙年間,政府為了緩解財政壓力,會拿出一部分官職,明碼標價予以出售,但是捐官者畢竟只是少數,還不至於濫到滿大街都是。

也就是說,貿然判定眼前這個官員不是科甲出身,“中獎”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張德明道士之所以敢於當場下結論,或許是基於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捐官”這種現象在八爺黨的團體內部,早已經是一個見怪不怪的、司空見慣的現象。

對此,張德明透過經常和十阿哥打交道,已然非常熟悉。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八爺黨在當下為什麼會迅速壯大,形成了足以撼動康熙統治管理的龐大力量,並聚斂了驚人的財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普通人,透過走八爺黨的門路,花錢買到了相應的官職,同時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八爺黨的成員。

這種透過權錢交易、實現雙方互利共贏的交易模式,使得八爺黨籠絡了越來越多的官員。

既然張德明道士蒙中了那個官員的官職是捐出來的,那麼張老道會更加篤定,他某得這個官職,必然是仰仗八爺黨的勢力,少不了向八爺黨輸送了很多見不得光的利益,使得八爺黨成為助力其步入官場的保護傘。

有了八爺黨為其撐腰,這個官員想不升官都難。

張德明說他將來可以官升到三品,恐怕都是保守估計。

透過張德明為這個官員看相、算卦所做的一番解讀,其實無形中已經把八爺黨透過私下運作官員入職、升遷,達到斂聚財富、壯大勢力雙重目的的灰色“產業”鏈條暴露出來。

尤為令人膽寒的是,在場眾人對於這種“捐官”行為是相當認可,大言不慚。足見所謂的八爺黨內部,早已經喪失了禮義廉恥,劣幣驅逐良幣才是常態。

康熙臨終之際,對八阿哥的評價是這樣的:

“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已是放縱過度,他卻比朕卻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的江山徹底毀壞。”

真的是一針見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