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伏爾加河畔的作曲家

在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日的有關紀念活動上,常常看到一位坐在鋼琴邊彈琴的老人。她身材矮小,有力的雙手嫻熟地在琴鍵上飛舞,彈奏出的旋律與整個樂隊的演奏融為和諧的交響,感染著每一位觀眾。她不時扭頭看看指揮,用眼神與獨唱演員互動……她就是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亞歷珊德拉·巴赫慕託娃。

巴赫慕託娃今年已92歲,依然精神矍鑠,活躍在俄羅斯音樂界。她從小就顯示了出眾的音樂才能,4歲創作小歌劇《公雞歌唱》,11歲已能登臺演奏自己寫的音樂作品。衛國戰爭前,巴赫慕託娃已小有名氣,在一些報刊的音樂評論裡常能看到她的名字,在紀錄片《少年音樂家》中也曾出鏡。衛國戰爭雖讓她的音樂之路中斷了兩年,但巴赫慕託娃最終還是完成了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研究生學業,走上了專業作曲家的道路。

1953年,巴赫慕託娃的畢業作品《交響組曲》標誌著她作為專業作曲家的創作生涯開始。她的音樂創作體裁多樣,以歌曲居多,這些歌曲既繼承了俄羅斯民歌的傳統,又吸收了現代音樂的創作技法,旋律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她的歌曲充滿崇高理想和樂觀精神,鼓舞人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敢於向命運挑戰,展現出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巴赫慕託娃譜寫的歌曲反映俄羅斯現實生活,涉及20世紀俄羅斯社會的重大事件,若把它們連起來,就是一部20世紀後半葉俄羅斯社會生活的音樂編年史,具有很高的藝術史價值。如今,巴赫慕託娃已走過近70年的音樂創作歷程,共創作了400多首不同題材的歌曲,成為繼杜納耶夫斯基、布朗傑爾、索洛維耶夫·謝多伊等著名作曲家後的又一位俄羅斯歌曲創作大師。

巴赫慕託娃來自伏爾加河畔,俄羅斯大地和伏爾加的河水養育了她,祖國在她心中地位神聖。衛國戰爭期間,她目睹了人們為保衛祖國與法西斯浴血奮戰,感受到他們不怕犧牲的鬥爭精神,加深了她心靈深處對祖國的熱愛,她將這種愛化為音樂旋律。

1958年,導演費·菲利波夫執導的影片《在那一邊》展現共青團員在國內戰爭年代的鬥爭生活。影片主人公馬特維耶夫深入白軍後方,在巷戰中壯烈犧牲。影片公映後,主題歌《歌唱動盪的青春》很快傳遍全國,年輕作曲家巴赫慕託娃也因此成名。這首主題曲歌頌愛國主義、勇敢的鬥爭、純潔的友誼和美好的愛情,催人奮進,奠定了巴赫慕託娃日後歌曲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歌曲的獨唱部分旋律高亢激越、鏗鏘有力,重唱部分和聲優美、旋律抒情。全曲最後以充滿浪漫情感的副歌結束:聽,風雪喧嚷/看,流星在飛翔/我的心向我呼喚/去動盪的遠方。

愛情是俄羅斯歌曲的主題之一,巴赫慕託娃的創作也不例外。女作曲家歌頌的愛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漫步,而是戰鬥裡的友誼和勞動中的愛情。愛情歌曲的主人公是在戰火中與心愛的人“勇敢地穿過風和浪”的姑娘,是不怕犧牲飛往太空的宇航英雄,是在西伯利亞不懼嚴寒開墾荒地的青年男女,是在茫茫荒原上勘探、讓愛更加燦爛的地質隊員……

在巴赫慕託娃譜寫的愛情歌曲中,獻給宇航員的《柔情》幾乎家喻戶曉。20世紀60年代是蘇聯航天事業迅速發展的時代,成為宇航員是許多俄羅斯青年的夢想。巴赫慕託娃深知這份職業的危險,每一次太空飛行都是生死考驗,因此,她捕捉一位宇航員妻子的內心獨白,寫出《柔情》一歌:

離開你呀,腳下的地球變空……

叫我如何來消磨光陰?

儘管花園裡落葉依舊,

儘管街上來往車輛匆匆……

離開你呀,地球格外空蕩,

你翱翔太空,繁星滿天

賜給你脈脈柔情……

這是妻子對在太空飛行的丈夫的“獨白”,傾訴她的思念和憂愁。這首歌旋律深沉,直抒胸臆,浪漫地表達出對愛的渴望。20世紀60年代,《柔情》風靡一時,成為宇航員加加林、科馬羅夫、莫索洛夫等人最喜愛的歌,還傳唱至法國、西班牙、德國等歐洲國家。

巴赫慕託娃譜寫的《老槭樹》《旋律》《我別無選擇》等愛情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感情深刻細膩,讓人感到純潔忠貞愛情的甜蜜與美好。她曾經說:“歌曲——這就是愛。”她用歌曲點燃自己的“愛”,用歌曲傳遞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她用歌曲告訴人們怎樣相愛,怎樣生活,怎樣度過人生。

巴赫慕託娃蜚聲世界,她忘記年齡,也沒有退休的概念,雖已年過九旬,還在繼續音樂創作。近年來,她在音樂劇、協奏曲和歌曲創作上推出新作,仍像年輕時一樣,保持著青春的活力和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充滿希望。在俄羅斯音樂會和電視螢幕上,常常能看到巴赫慕託娃充滿活力的身影,像常青樹般永葆藝術的青春,書寫著俄羅斯音樂界的傳奇。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