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並非精英主義者,只是一個利己的當下主義者

文/龍敏飛

近日,財經作家吳曉波做客《財新時間》節目,他的一番“精英論”再次引發社會爭議。吳曉波在節目中自稱是精英主義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無用的人,因為世界不需要很多人同時思考那麼多問題。吳曉波還說,他只服務全國這幾十萬人就夠了。對這幾十萬客戶群體,他做了一個精確的畫像:崇尚商業之美,樂於奉獻共享,反對屌絲文化的精英主義者。

言論一出,爭議四起。在網路上,一些影片的剪輯“掐頭去尾”之後,更給人一種“吳曉波在找罵”的感覺,一句“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是無用的”的話語,足以讓吳曉波身陷輿論漩渦。自稱精英主義者,就可以鄙夷屌絲、目中無人嗎?顯然不能。在文明社會,平等與尊重是底線,是不分是不是精英的,也是不分職業的。人與人之間,同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會只有一種聲音,在質疑之外,也有人覺得,審視吳曉波的話語,必須聯絡其前後的語境,而從具體的語境來看,吳曉波的說法並沒有外界質疑的那麼大的問題。從完整影片來看,吳曉波的話語並不是針對全社會的人,而是針對自己服務的“客戶”。吳曉波在採訪中表示,自己不會討好所有人,只願意服務這些精英主義者,服務好這幾十萬人就夠了,因為在這之外的人不需要同時思考那麼多的問題。若是聯絡上下文,吳曉波的話語的確沒有那麼可恨了,但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未必!對吳曉波來說,類似的言論並非第一次出現了。早在2018年12月31日,在喜馬拉雅和浙江衛視聯合打造的“2019思想跨年晚會”上,吳曉波就進行了大膽的預測:2028年99%的人可能會成為無用之人,其中包括精算師、年報分析師、理財師和牙醫等。這樣的言論,也可以說是吳曉波“精英論”的一部分內容,如今他再次提及相關言論,不過是他思想的一種延續而已。

若是關注、瞭解吳曉波,則足以知道一點:對吳曉波來說,他一直在給自己打造,或者是標榜一個“精英主義”的標籤。這一點,無論是在他的節目上,還是在各種公開場合,他都會表明自己是“精英”的鮮明態度,表達自己是精英主義者。這樣的一種人設,也慢慢地成為吳曉波的“固有標籤”。

對吳曉波來說,為何他要打造這樣的人設呢?這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商業道路的變現。眾所周知,中國商業價值最大的潛力在精英階層,只有把自己融入其中才能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價值。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吳曉波肯定是深諳的,所以在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吳曉波鮮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態度與立場: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裡。因為做商業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要建立正確的財富狀態。

所有的人設,都是有目的的,無論是娛樂圈的人設,還是商業圈的人設,都是如此。打造人設的最終目的,還是吸引一些喜歡自己的人,或者是志趣相投的人,然後趁機收割一波韭菜。而在《財新時間》這檔節目中,吳曉波也透露,自己公司一年的營收大概有兩三億元。這樣的現實,足以證明很多的問題。更何況,吳曉波也從不避諱地表示,自己喜歡錢,甚至美其名曰“商業之美”。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就不難理解為何吳曉波總是要樹立自己是“精英階層”的人設了,還是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賺錢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賺了錢還回來踩一腳“屌絲”,踩一腳曾經為他公司營收做出貢獻的人,則不太合適了。緣於此,這一次扮演“精英”的吳曉波翻車了,許多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他的真面目了:他不是什麼精英,甚至跟這樣的詞彙關係不大,而只是一個金錢崇拜、利己主義的商人。

精英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是一個高貴的詞彙,也都是令人尊敬的一個群體。在西方的精英主義裡,精英對社會治理的能力要得到肯定和發揮,要有最起碼的平等意識;而在傳統的中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說法,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精英,在中國的精英階層裡面,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能看到的,是他們對普羅大眾的憐憫和對自身價值的延伸,而不是一邊收割韭菜一邊訴說底層人士的“不是”,在這樣的人身上,我們完全看不到精英主義的血液。

相對西方,他骨子裡頭沒有平等;相對中國,他的靈魂裡沒有社會擔當。這樣的人怎麼能算是社會精英呢?吳曉波一番爭議言論背後所散發的,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思想與意識。正如資深媒體人秦朔所言:“吳曉波永遠是一個當下主義者”,而在這前面,或許還可以加上“利己”這樣的限定詞。

作者為媒體評論員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