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對話王中軍談華誼危機: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

《酌見》某一期,俞敏洪訪談了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中軍。

兩人在小酌一杯的短暫時光中,談了這幾年華誼集團的發展和困境,小邏輯看了以後,有很多的思考,整理了幾點分享給你。

01

是不是開創者不重要

是不是持續創新者至關重要

首先談談華誼兄弟的發展背景。

華誼兄弟有兩個“王”,是北京長大的大院子弟。

一開始出來工作的時候,“大王”王中軍選擇了國家物資總局出版社,“小王”選擇了中國機電裝置總公司,都是那個年代裡特硬的體制內“鐵飯碗”。

但是兩兄弟的野心不止是這樣平淡如水的安逸日子,於是他們跳出體制,選擇了創辦廣告公司。

1994年,華誼兄弟正式成立。

俞敏洪對話王中軍談華誼危機: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

那時候,國產電影基本上都是由國有製片廠或港資、外資電影公司製作,民營電影公司還沒有發芽。

直到1998年,還在主營廣告業務的大小王,經朋友介紹參與了英達拍攝的情景喜劇《心理診所》,又因為緣分,在開機宴上認識了英達的老朋友馮小剛。

剛巧大小王欣賞馮小剛的才華,剛巧馮小剛也渴望加入京圈的機關大院圈子。

於是,1999年,華誼參投的馮小剛作品《沒完沒了》上映。影片最終豪取3500萬的票房,成為2000年票房最高的國產片。

而當年全國總票房僅8。6億元,這一部電影的票房佔比就達到了4%。

2001年年底,《電影管理條例》獲得透過,國家開始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參與攝製電影片。

華誼順勢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民營影視製作公司,成功轉型成為主營影視製作的企業。

2009年,華誼兄弟傳媒公司作為第一家民營電影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市值最高的時候,高達894億元。

俞敏洪對話王中軍談華誼危機: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

華誼兄弟無疑是中國民營電影企業的開路者,但,

是不是開創者不重要,是不是持續創新者才至關重要。

從最近幾年華誼兄弟提交的成績單來看,明顯後勁太弱。

儲備的優秀劇本不足、能扛票房的影片衝不上排行榜、藝人和導演的合約也越來越少、在日漸成熟的電影市場沒有創新……

這些,都是華誼兄弟面臨的嚴重危機。

能否完美拆解,直接決定了華誼還能在電影市場上活躍多久。

總的來說,這位老大哥已經被光線傳媒等眾多後起之秀超越。

02

領導者的管理決策

聚焦戰略很關鍵

從影視圈大勢,到連續走下坡路,都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其中,領導者的管理決策是否聚焦戰略是很關鍵的因素。

在《酌見》中,王中軍坦率的承認自己的管理決策有問題,主要提到了3點:

第一,作為管理者,對整個市場走向沒有正確的判斷,甚至沒有去做判斷;

第二,對公司的資本結構的判斷不清晰,比如是否該融資是否該減持等;

第三,對於這幾年的困難

(《手機2》事件帶來的股價下滑、口碑下降等後遺症)

,過於樂觀看待。

俞敏洪對話王中軍談華誼危機: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

從華誼過往的一些動態和新聞訊息來看,小邏輯認為主要是以下的管理問題:

1)對製片要求的錯誤管理導致人才的流失。

原華誼簽約電視劇製片人李波接受採訪時曾提過他的離職原因:

“公司和我們的關係是很微妙的,一方面,老闆給我們充分的自由度,但一旦出現投資超額、達不到要求的回報率等情況,我們會受到一定的懲罰,甚至被淘汰……五年做了八部戲,幾乎沒有停下腳步的時候。”

另一方面,華誼對於主控的影片上,導演和主創團隊的選擇要求很高,基本上只考慮已經很成熟的“老炮兒”。

比如馮小剛、徐克、張紀中等,但是大導們的作品,製作成本和週期要求也相對普通導演更加苛刻。

在當時的國內影視環境而言,影片的製作對製片人才的需求很高,人才的儲備不足,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作品的產出量和公司業績的穩定。

2)對錯誤的人群使用正確的股權激勵。

在王中軍看來,做影視企業和做其他企業一樣,讓員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就能有效激勵員工去創造價值。

華誼的前董秘胡明更是認為,影視公司給予簽約明星股份,更能激勵和挽留明星,明星成為股東後會更為影視公司賣命,同時還能利用明星效應刺激市場關注和投資熱情的策略。

後面的故事證實,他們的預判是錯誤的。

2009年華誼上市,股東名單裡星光熠熠。

當時的華誼當紅小生黃曉明在上市前以每股3元的價格認購了180萬原始股。

上市那晚,黃曉明資產直接過億;馮小剛一夜“膨脹”2億的神話火遍全網。

俞敏洪對話王中軍談華誼危機: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

(華誼敲鐘,股價浮動時馮小剛忍不住咧嘴大笑)

但是一年後,黃曉明賣光了手上的華誼股票,轉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馮小剛、李冰冰等明星股東也和黃曉明一樣,在股價高漲時選擇清倉走人。

股權激勵的方式非常好,但你要選對被激勵的人!

3)對戰略佈局的錯誤判斷耽誤了主線的進度。

在《酌見》中,俞敏洪提到王中軍的“華誼三佈局”現狀。這個三佈局是指影視佈局、實景佈局

(文旅產業)

、網際網路娛樂佈局。

王中軍略顯尷尬,顯然,在這幾年處於危機下的華誼,撐不住三駕馬車同時前進。

早在2014年,王中磊就發表過自己的“迪士尼”夢想:

“在中國的20個核心城市開發旅遊小鎮、電影公社,每年如果有6000萬遊客,就會有100多億門票收入。”

想法很美好,但是實景發展所需要的建設資金,對於華誼而言也是筆難消化的數字。

事實上,華誼的實景娛樂IP打造會比迪士尼難度大很多,畢竟迪士尼在分散的電影和IP中是可以組合成一個大家庭的,但是華誼的電影型別

(比如同時體驗《集結號》與《私人定製》)

就很難讓遊客進行浸入式體驗。

領導者的管理決策,要聚焦企業發展的戰略,並且是做出正確且有效的決策,才能領導組織往目標前行。

如果想要的太多,只能模糊焦點,顧此失彼。

03

危機處理的能力

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力

1)影視主業上的危機

上市後的華誼內部一度被要求加大電影業務的投入,以保持行業領導者的“大哥”地位。但到了2019年,王中磊在內部信中提到,過去的戰線過長、投入太大、公司負擔過重。

這一年除了《八佰》以外,主控電影的成績是空白的。

王中軍對於這個情況,反思了華誼前幾年在投資上稽核鬆懈的問題,他提到:

公司的綠燈委員會這幾年對於影視專案的審批太粗放,幾個億成本的戲兩句話就拍了。

華誼最初進入影視行業,每部電影都研究得仔仔細細再考慮投資,連馮小剛的《集結號》在資金問題上就考慮了兩個月才定下來。

基於這個危機和反思,王中軍在2019年重回綠燈委員會,打算重新主導電影業務板塊。

2)人才出走的危機

華誼曾經的王牌,除了影視製作,另一張王牌就是明星。王京花作為一個金牌經紀人,掌管著華誼藝人經濟業務,手下帶著陳道明、李冰冰、任泉、劉嘉玲等大咖。

華誼明星榜的黃金時期,擁有中國影視行業超過一半的藝人資源。

然而2005年王京花與華誼合約到期,選擇自己創業,帶領陳道明、劉嘉玲等十幾個藝人跳槽到橙天娛樂。

後來華誼重金併購藝人經濟公司,聘請了大量經紀人去鞏固華誼的藝人經紀業務。

近幾年,藝人的自主意識更強烈,大環境也變了一番,個人工作室的模式興起。這樣的現狀下,華誼失去經紀業務的分成,還要花更大的成本去收購藝人公司,以保證公司影視製作的運轉。

3)成也小剛,敗也小剛

華誼自從參投的馮小剛作品《沒完沒了》取得之後,很多年裡幾乎是和馮小剛強繫結的狀態。業界甚至笑稱

“小剛一咳嗽,華誼就要感冒了”

。馮小剛的作品口碑和票房也成為華誼的年度成績單和晴雨表。

可以說,馮小剛的黃金時代,也是華誼登上“中國娛樂第一股”的黃金時代。

而2018年,馮小剛開啟《手機2》專案,崔永元撕開影視圈的稅收問題,在中國影視圈掀起了軒然大波。華誼兄弟開盤幾乎跌停,市值直接蒸發20億元,影視傳媒股在當天市值蒸發上百億。

直到現在,華誼還沒有真正緩過來。

04

寫在最後

在訪談過程中,俞敏洪問王中軍,有什麼能給現在年輕人的一些建議,王中軍的答案是:

一定要培養學習的能力。

其實,這個學習的能力,不僅僅是指個人,要透過持續的學習去精進某個領域的知識技能,或是豐富自己的眼界和內涵。

更是指組織、企業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和堅持創新的動力。

畢竟,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時代拋棄你時,連招呼都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