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永遠是這樣,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海子

作為日本當代可以稱之為大師級別的導演,是枝裕和所拍攝的電影型別很廣,包括喜劇、奇幻、懸疑、犯罪等等,但他拍得最好的電影,還是聚焦家庭的劇情片,而這型別的片子口碑也最佳。是枝裕和有6部家庭片在豆瓣上獲得了8。5分以上的高評分,其中就包括他於2015年拍攝的《海街日記》,這是是枝裕和第一次執導由漫畫改編來的電影。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海街日記》講述的是:在日本海邊的鎌倉小鎮上住著香田家的三個姐妹。自小父母離異,各自成家,兩個妹妹由大姐幸撫養成人。15年後父親的葬禮上她們遇見了同父異母的妹妹,她們決定接納這個失去雙親的妹妹淺野鈴。歲月流轉中,鈴終於徹底融入這個家庭,四個姐妹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導演是枝裕和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向觀眾展現了一幅細膩的生活畫卷。電影整體呈暖色調,故事情節以溫馨為主,然而家人之間的矛盾、親友的離世亦是導演是枝裕和想要表達的重點。

是枝裕和則是在一種沉聲靜氣、從容自若的方式,緩緩觸碰人們心裡最柔軟的那一部分,他所導演的這部電影告訴觀眾:並非只有跌宕起伏的才能扣人心絃,波瀾不驚的日常,亦能打動人心。

第一場葬禮:選擇,是雙向的

第一場葬禮,是父親的葬禮。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與父親闊別十五年,再見時卻是父親的葬禮上。對香田家三姐妹來說,她們的父親並非是一個負責任的好父親,當年拋棄她們而另娶別的女人,而且此後再未有任何聯絡。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淺野鈴,便是那個拆散她們一家的女人和父親生下的女兒。在葬禮上,三個姐妹第一次遇見她們同父異母的妹妹。這個幼小的妹妹在正常葬禮中都表現的乖巧懂事,而這份懂事超出了她的年齡。

大姐幸知道鈴以後將跟著和她毫無血緣關係的繼母生活,因為父親在鈴的母親後又再娶。或許是出於同情,也或許是出於血緣關係所帶來的那份言不清道不明的牽絆,大姐幸決定邀請鈴來到她們在鎌倉的家。就像《夏目友人帳》中塔子阿姨對夏目說:“如果你願意的話,要不要到我們家來?”而淺野鈴在這一刻毫不猶豫地說:“我去。”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這場葬禮,賦予了香田三姐妹和淺野鈴一個選擇的機會。

香田三姐妹選擇邀請鈴,鈴也選擇走進這個家庭。

實際上,我們人生中的大部分選擇都是雙向的,尤其是和情感有關的。這種雙向選擇代表著彼此之間願意建立一種特殊聯絡,是在你伸手的時候,另一個人握住了你的手。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香田三姐妹接納了一個雖有血緣關係,但在此前十五年的生命裡與她們毫無關聯的一個人;而鈴也選擇了她們,這些雖是名義上的姐姐,卻從未參與過她人生的三個人。

第二場葬禮:寬恕,是解開心結的鑰匙

第二場葬禮,是外婆的葬禮(實際上是外婆的七週年祭)。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電影中並沒有出現外婆這個角色,然而從三姐妹的隻言片語以及行為中,我們可以得知,姥姥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在她們父親和母親雙雙拋棄她們組建家庭後,是姥姥在照顧她們,並且把老房子留給了她們住。三姐妹保留著姥姥穿過的衣服、十年前做的梅子酒,而且還會做姥姥以前做過的菜。

而在媽媽離開後,大姐幸就擔任起了長女的責任,俗話說:長女如母。幸,的確如母親一般照顧著兩個妹妹,守護著這座老房子。然而

幸一直都無法原諒自己的母親,原因有二:一是她在自己和妹妹們年幼的時候拋棄她們,有了新的家庭;二是母親沒有在外婆去世的時候因為距離遠而沒有趕回來參加葬禮。

於是,在平靜而和緩的劇情中,《海街日記》在熒幕上出現了第一次爭吵:大姐幸與母親的爭吵。大姐抱怨母親的無情,母親則表示自己當初做出那樣的選擇實屬無奈。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在那個梅雨天裡,大姐幸和母親一起去給姥姥掃墓。在母親的懺悔中幸得知,原來母親並非無所不能,她也有自己無法言說的痛苦。幸終於原諒母親,並且把當年外婆做的梅子酒全部送給了母親。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這場葬禮給了幸和母親重逢的機會,也給了幸寬恕母親的契機,解開了她們母女之間的心結。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自此後,母親不用帶著遺憾和自責活下去,而幸也找回了那份缺失的母愛。

在母親面前,她不再是那個平日裡擔負起整個家庭,照顧好妹妹們的大姐,而只是一個需要人照顧和關心,在她雨天裡奔跑的時候有人提醒她“小心點”的女兒罷了。

第三場葬禮:生命,悲苦亦美好

第三場葬禮,是飯店老闆娘的葬禮。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海貓食堂是香田家四個姐妹常去的一家飯店。這家飯店已經延續了三代,然而不幸的是,女主人二宮女士得了重病,很快便離開了這個世界。然而二宮女士的葬禮,卻並未讓人覺得太過沉重和悲傷。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葬禮上,二宮女士用的照片是她生前看櫻花時拍的,照片上她的笑容燦爛。雖然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凋零,然而在她最後的生命裡,她看到的卻是櫻花的美好。

在臨死前依然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是美的,這對一個人來說實乃幸事。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大姐幸在父母離異各自組建家庭後獨自撫養自己的妹妹,為此她一直未嫁,守著這座外婆留下的老房子,她甚至像父親一樣陷入不倫戀,愛上有婦之夫;二姐佳乃情路不順,總是被小白臉欺騙;小妹淺野鈴親生母親早已去世,父親又再娶,在這樣的家庭裡她勢必會受委屈,幼小的她不得不過早成熟……然而最終她們都成了更好的人,大姐放棄與愛情沒有跟那個男人去美國;二姐決定把精力放在事業上並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小妹淺野鈴,也在三個姐姐的關懷下徹底開啟心結,成了姐姐們最愛的小妹。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小鈴終於真正的融入這個家庭,雖然她是另外三個姐姐同父異母的妹妹,儘管她的親生母親拆散了她三個姐姐的家庭,儘管她一開始像個外人一樣拘謹,然而在不知不覺間,她早已融入這個家庭。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這些不知不覺的瞬間,或許是在大姐抱著她跟她談心的時候,二姐給她塗指甲油教她談戀愛的時候,是三姐給她做好吃的食物的時候,是當她們坐在院子裡一起摘梅子做梅子酒的時候,是她們一起穿著浴衣放煙花的時候,是小鈴的身高也被添上老房子門柱上的時候,是鈴敢大方在姐姐們面前說起懷念自己的母親,和逝去的父親的時候……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這場葬禮,在告別過去,正視生命悲苦的同時,提醒她們仍記得生命中的美好。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電影的最後,四個姐妹一起走在海邊的沙灘上,大姐說:“

爸爸雖然是一個失敗的人,但他說不定是個溫柔的人。因為,他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個妹妹。

”四姐妹一起在海邊笑鬧著,一起討論著自己臨死前會想到的美好的事物是什麼。在這一刻,生命裡那些悲苦彷彿被遺忘。

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海街日記》這部電影中,處處透露著日本大和民族的“物哀”思想。

“物”為萬物,“哀”為悲哀、哀傷。“

物哀”是一種深藏在日本民族骨髓裡的審美意識。

這種從日本平安朝時代起延續至今的思想,很大程度上與地緣因素有關。日本這個島國在地緣上處於高危地帶,地震、海嘯這些天災非常頻繁,久而久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會生出“生命無常”的感慨。生命稍縱即逝,再美好的事物也終將化為烏有。紫式部所創作的《源氏物語》,就是一部典型的“物哀”文學作品。而自《源氏物語》創作的公元1000多年開始,日本文學中的“物哀”一直延續至日本文學的現當代。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包括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都受到“物哀”文學觀的影響。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葉渭渠教授曾說:“‘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壯美的意思。”

《海街日記》整部電影的開端和結尾,都是圍繞葬禮開始和結束,是枝裕和把最日常化的這一幕放到了電影中,是因為在它看來,

葬禮是生活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生命並非堅不可摧,反而脆弱且易逝。

電影中很多元素也都和“短暫”有關,比如煙火、櫻花,它們都曾耀眼而鮮活,但在極盡絢爛後很快便消散。然而這也恰恰是最獨特的日式的悲情的審美意識——他們一邊為易逝的事物表示哀愁,又同時認為這些的事物格外美好。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比起夏花的絢爛,他們更喜歡漸漸從枝頭掉進土壤的秋葉。

《海街日記》:三場葬禮,三個主題,以及縈繞整部電影的物哀思想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生命並非絕對美好,它苦樂參半,它有悲歡離合,然而

當仲夏、海邊、煙火、梅雨、櫻花隧道、梅子酒、沙丁魚、電車……這種種元素撲面而來的時候,那種對生命的嚮往,對美好的期待油然而生。恰如海子所說:“永遠是這樣,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或許,是枝裕和最終想要告訴的觀眾的只是:

生命會有痛苦,但如果用心去感受,依然能捕捉到美好的事物、雋永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