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最忌諱被標準化!

藝術最忌諱被標準化!

網路 彭向飛篆刻 2019-10-29

藝術最忌諱被標準化!

藝術無標準。有標準就不叫藝術。追求無限的可能才是藝術最本質的特性,也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每一筆每一畫都規規矩矩、因循守舊,都有固定的公式、套路,那不是藝術創作,而是流水生產或工藝複製。

藝術最忌諱被標準化!

因此,藝術最忌諱被標準化、被教條化、被經驗化。任何人的成功案例只適合他本人,別總想著用一種思維、模式和套路來教育、指導別人。但凡憑藉教條或經驗成長起來的所謂藝術家,一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其作品也一定出眾不到哪裡去!做為具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藝術家,務必要保持清醒,別人的案例,可以拿來研究、參考,但要拒絕被複制、被同化。簡而言之,拒絕被翻版打造。因為藝術的生命力,歸根結底來源於個性和創新。至於如何發揮個性,如何進行創新,那要看每個人的本事和能力了。很多時候,沒法教,也教不了,藝術上的成功關鍵靠自己,先天的稟賦、才情,後天的摸索、領悟等,缺少哪一點都不行。

另外,藝術更無權威可言。相反,它甚至是反權威的。一旦有了所謂權威,或者人為地樹立一個權威,那麼便意味著在藝術上有了標準和統一,而這恰恰是對藝術的限制,甚至戕害。須知藝術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受任何人為的干涉和左右。職位的高低代表不了藝術水平的高低,不能因為他在某個位子或平臺上,即便學養不足、水平很差,也要爛泥扶上牆,也要把他奉為權威,把他說的話、做的事當成金科玉律、榜樣典範來看待。這樣做只會徹底糟踐文藝環境,混淆是非,誤導大眾。須知,所謂走仕途的藝術家,尤其是當下,官階高,只能說明他深諳為官之道,具有比較高的行政能力、管理能力,而在藝術上是否真正有水平,則須另作分析,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將官本位思想帶到藝術創作和評價上來!

藝術最忌諱被標準化!

且研究發現,自古以來,真正的藝術家似乎都不太適合做官,或者大都不是從一而終的官員,要麼中途被罷免,要麼主動去請辭,要麼自始自終都遠離官場。大量事例證明,藝術家身上一旦沾有官氣,藝術就容易斷氣,也就基本可宣告其藝術生命的完結。特別在今天,更是如此!很多級別越高的文藝官員,其藝術水平卻往往越低,越走下坡路。也許本來具有很好的天賦和才情,是個在藝術上有潛力、有發展的“好苗子”,可一旦踏入官場,就會被“為官”所耽誤,便再無藝術前景可言了。

所以古往今來,有的人為了做官而寧願擱淺藝術,有的人為了藝術而自覺犧牲仕途,關鍵在於每個人的選擇,是為現世報,還是為身後名。當然無論為官還是從藝,都絕非易事,都必須認真對待,才有可能做出點成績、政績。而對於那些既想做好官又想從好藝的人來說,尤其在浮躁的當下,基本不可能實現。為官和從藝,猶如魚和熊掌,已經很難兼得與平衡,更很難同時達到一個多麼高的程度,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顧此往往就會失彼。

藝術最忌諱被標準化!

關於這一點,當下和古代還大不一樣。在中國古代,讀書和為官是同步的、一體的,互起作用,所謂為官學養論就是這個道理,為官要有學養,有學養方能為官,也正如《論語》裡所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因此官員讀書、學習,幾乎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歷史現象、優良傳統,也是古代官場的顯性規則。換句話說,古代官員幾乎沒有一個是草包,大都從小進過私塾、入過學堂,經歷過寒窗苦讀,學習過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有著較深的文化素質和綜合修養。因此,對當時那些為官的藝術家,或者說有藝術才能的官員們來講,為官對他們從事文藝不僅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相反還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即以學養鋪就為官之路、以為官提升自身品性。

但今天就不同了,由於選拔任用制度的差異,使得官員們在文藝素養方面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現象,且“莠”的多,“良”的少。很多為官的藝術家,其本身就沒有多少真正的文化學養和藝術底蘊可言,亟需彌補這方面的欠缺,而為官則更加佔用了他們對藝術研究、學習的時間與精力,再加上浮躁的現實環境、急功近利的普遍心態,使得潛心從藝幾乎成為泡影。這也是我之所以不主張當今藝術家為官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