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娘惹》娘惹文化是怎樣的?現在還有娘惹嗎?

《小娘惹》這部劇是對多年前的一部經典的同名電視劇的翻拍,而劇中所展現的這種娘惹文化,是在歷史上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娘惹這個人群也是一種很獨特的人群,指的是華人與馬來人的女性後裔,而男性後裔被稱為峇峇。而電視劇裡面的故事,發生的時代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很久了,那麼現如今是否還有娘惹的存在呢?而在這中間經常提到的一種娘惹文化,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今天就讓吾愛詩經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娘惹》娘惹文化是怎樣的?現在還有娘惹嗎?

1、娘惹的來歷

早期,旅居東南亞的華人與當地人通婚,如印尼、馬來人,生下的孩子,男孩被稱作峇峇,女孩被稱作娘惹。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他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習俗和文化。

娘惹(Nyonya)是早期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的後代,也被稱為土生華人。鄭和七下西洋時曾5次到過馬六甲,船隊每次回朝時都有部分隨從留在馬六甲,這些留下的官兵和留居海外的商人娶了當地土著及其他民族的女子為妻,生下的男性後代稱為“峇峇”,女性則稱“娘惹”。如今,他們在馬六甲社會中仍佔很大的一部分。

峇峇孃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雖然他們不會講中文,但卻依然保留華人傳統的婚喪嫁娶等風俗和傳統禮儀。峇峇孃惹的文化融合了華族與馬來族的特色,無論在服飾或是飲食都獨樹一格。鮮豔的色澤與花紋,以及風情獨特的剪裁設計是娘惹服飾(Kebaya)的特色。一般上來說,峇峇的服飾包括中山裝與西裝,娘惹裝則大多啟迪自馬來傳統的沙龍服飾。

峇峇孃惹的飲食同樣也融合了華族和馬來族的烹調特色,併成了獨特的菜系:娘惹餐。與中餐相比,娘惹餐的口味偏重,但又不似馬來餐那麼辣。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拉沙”(Laksa),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馬來炒米粉(Mee Siam),都是當地常見的小吃。在馬六甲稍微逛逛,便能發現不少娘惹餐館。

峇峇孃惹的住宅還保持著中國氣派。大廳和走廊裡擺著的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式雕木傢俱,中國味道濃郁。

馬六甲有一條逾百年悠久歷史的街道,那是著名的雞場街(Jonker Walk)。街道兩旁都是傳統的中式建築,街上有很多古董店、紀念品店和小餐館,當地華人的一些宗鄉會館,象“福建會館”、“海南會館”等,也都設在這條街道上。整條街道顯得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華族文化氣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答荅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m),但由於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歸類為馬來西亞華人,從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演變成一個特指的華入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孃惹有著融合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獨特文化與習俗,在馬來西亞尤為凸顯。

《小娘惹》娘惹文化是怎樣的?現在還有娘惹嗎?

2。現在還有娘惹嗎

事實上,在現在的時代,很少能看到娘惹了,如果想真的體驗娘惹文化,只能從那些老人身上看到了。

其實娘惹文化最早要追溯到明朝,那個時候鄭和下西洋,他所率領的船員們以及當時下南洋經商的廣東人和福建人,與當地的馬來人逐漸開始通婚,他們生下的子女,就稱為峇峇和娘惹。這些人的日常生活中,融合了兩地的文化,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娘惹文化。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娘惹文化其實主要體現在飲食、服飾、瓷器等方面,大眾最熟知的還是娘惹美食。娘惹菜系是由中國菜系和馬來菜系合併而成的,傳統中國菜與馬來香料完美結合,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這些娘惹菜口味比較重,用的醬料很多,但是很美味。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那些娘惹就如同中國的名門閨秀,生於望族,長於深閨,一生專注於廚藝和女紅。在沒有出嫁之前,她們不被允許見外人,就像是古代的女子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很多人知道娘惹文化,就是透過一部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聰慧而獨立的主人公月娘演繹了一部“新加坡版大長今”的傳奇,也帶著娘惹文化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因為這部劇,娘惹文化火了,但是這種文化還是在慢慢消失。

不過現在娘惹文化已經漸漸融入到了生活中,比如說機場裡。新加坡空乘人員的制服便是蠟染花布的娘惹傳統服飾,可見這種文化已經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在娘惹文化中,保留著很多華人的古老傳統。尤其是結婚的時候,有很多禮儀都和國內的類似。甚至在清末的時候,還有很多娘惹婦女儲存纏小腳的習俗。

但是現在正宗的娘惹已經很少看到了,不得不說,這讓人覺得遺憾。

《小娘惹》娘惹文化是怎樣的?現在還有娘惹嗎?

3、娘惹文化是怎樣的

早期的馬來亞,對於外族與本地的馬來人通婚,並沒有宗教上的束縛(現在則不同,凡外族人與馬來人通婚,必須先皈依伊斯蘭教),所以與當地馬來女子通婚後的華裔,仍然保留原來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們的很多習俗與禮節都是沿襲中國的傳統。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婦,如同中國的大家閨秀,大多足不出戶,常年呆在家中,故而常常以刺繡或製作一些手工藝品來消磨時間。

對於華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視,過春節,作為子孫或年幼的一輩,得跪著磕頭、敬茶及祝安。逢春節、清明、農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講究,要擺三牲及飯菜等,要擺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餚上供。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講究“門當戶對”,那些有權勢的華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間常常聯姻。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帶瓜皮帽,新娘則身穿裙褂、霞披,頭戴鳳冠,身上有眾多點綴的飾物。在二戰前,巴巴娘惹在舉行婚禮時,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禮,娶親用花轎,鑼鼓喧天,熱熱鬧鬧。

男方的家長對於新娘是否是處女極為重視與苛求,在新婚後,要由媒婆負責將處女布拿出來給男方雙親過目。

既然巴巴娘惹是華巫混血的後代,他們身上必然有異於純華人的習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講的是一口流利的馬來語,這是他們日常用語,不過也摻雜了一些福建方言,他們對普通華語一竅不通。特別是那些娘惹,平時的衣著打扮與馬來女子無異,身穿沙龍或娘惹裝(類似馬來婦女裝),口中喜愛咀嚼栳葉。在飲食習慣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統的“娘惹餐”,它兼有華人、馬來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歐洲人的飲食特點,在烹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較講究,調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哩和辣椒,口味以酸辣為主,別具一格。要想品嚐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蘭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館去,那裡從室內的佈置陳設,到餐桌上的菜餚,都是最地道、純正的娘惹餐飲食文化的精華。

目前巴巴與娘惹的人數不多,沒有精確的統計,估計數目大約不到萬人,據說荷蘭街上也只剩下10餘戶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