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暗中留下備份,為什麼還落得一身罵名?

秦始皇統一六國,被稱為千古一帝,但也揹負著“焚書坑儒”的罵名!

首先我們得知道一件事,

那就是“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

,而且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還有一定的間隔,根據司馬遷的《

史記·儒林外傳

》記載:“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暗中留下備份,為什麼還落得一身罵名?

司馬遷對這兩件事情的經過有明確的記載:

秦始皇三十四年的時候,儒士淳于越跑過來跟秦始皇說:“上古賢君都選擇分封諸侯,讓子弟和功臣協助管理天下,而你偏要搞什麼郡縣制,

把皇權死死地握在手中,這是對於自身賢能的不自信,還是效仿古人吧。

秦始皇聽了很生氣,李斯更是火冒三丈,直接建議道:

“這些儒士張口就是古人云,拿著歷史典故就敢來誹謗朝廷,還在民間惑亂人心,陛下不如把這些學說給禁了吧,免得這些讀書人自以為是,干擾陛下政令的推行。”

秦始皇原本就是非常討厭厚古薄今的行為,因為秦朝就是從一系列變法中強大起來的,如果循規蹈矩地遵循著古人那一套,秦國早就被滅了,淳于越只能說完全沒看懂天下局勢,只是在自己小世界裡面自娛自樂。

於是秦始皇下令,將民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以及非秦國人的歷史書籍全部燒掉。

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暗中留下備份,為什麼還落得一身罵名?

可以注意到的是,秦始皇並沒有燒掉法家思想,因為秦朝原本就準備依法治國,另外只是燒掉了其他百家思想,並不是所有的百家書籍都被燒掉了,像關於醫術、農業、易經這樣的書籍民間是可以保留的。

最重要的是,

他只燒掉了民間私藏,秦朝本身收集的藏書是沒有被燒掉的,而且“秦朝國家圖書館”的書籍不比民間收藏得少。

這便是《史記》記載的“焚書”

,是不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可惡?

秦朝之所以要焚書,為的就是統一國內的思想,透過法家思想來治理天下,就是大家都遵守一條規矩,而不是你拿出一個典故來說道理,他又拿出另一個典故來反駁,最終各執己見沒完沒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暗中留下備份,為什麼還落得一身罵名?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

春秋戰國有諸子百家,這裡出了《論語》,出了《道德經》,出了《孫子兵法》,是中國國學的根源所在

,這個時代的思想空前解放,可以說後世幾千年都只是在演繹和詮釋春秋戰國的思想,但他們戰亂不止,民不聊生。

統一的思想是治國安邦的基礎,秦朝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可以說是非常先進了。

我們再說說“坑儒”,根據司馬遷的記載,這應該叫“坑術士”。

秦始皇晚年的時候非常怕死,所以養了很多術士,讓他們去尋找長生不老藥,結果他發現有兩個術士不僅沒給他找長生不老藥,還在咸陽散播謠言,並且捲款潛逃,於是秦始皇下令清理參與誹謗皇帝的術士。

這些術士可能多有六國人士,他們積怨已深,被一下子找出來400人,秦始皇不顧勸阻,將這些人流放了一部分,坑殺了一部分,這便是“坑術士”的經過。

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暗中留下備份,為什麼還落得一身罵名?

司馬遷幾十年後,

漢朝一個叫劉向的冒了出來,他負責領校史書,整理《戰國策》的時候將“焚書”和“坑術士”寫成了一件事,也就是“焚書坑儒”!

至於為什麼“坑術士”會變成“坑儒”,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可能是因為“坑儒”比“坑術士”更有話題性,就像是現在的標題黨一樣,也可能是為了偷懶省事,兩件事情都併成一件事情了,那就乾脆在湊合一點。

所以“焚書坑儒”這件事你也能找到歷史依據,那就是在劉向整理的《戰國策》裡面。

後世流傳兩千多年,

為什麼“焚書坑儒”這四個字這麼能深入人心呢,因為秦始皇確實做了“焚書”這件事情,而且秦朝滅亡得太快了,滅亡秦朝的人又不會歌頌秦始皇,他們會站在勝利者的角度儘可能的汙衊秦始皇,以此宣告自己的正義性。

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暗中留下備份,為什麼還落得一身罵名?

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秦國圖書館”沒有被保留下來,後人也就不知道他保留了什麼書籍,這件事情就得歸罪於項羽。

我們都知道項羽英雄氣概,寧死不過江東,但他也做了很多令人髮指的事情,比如他坑殺了20萬秦軍,比如他火燒阿房宮,還對《阿房宮賦》有印象的朋友應該都記得一句話:“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阿房宮是秦朝規劃的四大工程之一,足以媲美萬里長城和秦始皇陵,他裡面收藏了來自六國的收藏,其中就有“秦國圖書館”,可惜燃燒了三天三夜之後都化為灰燼。

秦始皇之所以落得“焚書坑儒”的罵名,跟項羽的那把火有重要關係,跟秦朝的快速滅亡有重大關係,跟劉向的改編有重大關係,最重要的還是那些喜歡熱鬧和八卦的人,他們更喜歡“焚書坑儒”的故事,而不是《史記》裡面“焚書”和“坑術士”的故事。

(本文宣告:以上圖片均來源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以上文字均為作者原創,抄襲將追究責任,望理解!)

秦始皇“焚書坑儒”,卻暗中留下備份,為什麼還落得一身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