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累又費錢的預備餐,要在韶山流行了嗎?

預備餐這詞,還是大概10年前,在老婆家聽到的。

放假到她家,岳母說,一起去吃預備餐哦。

預備餐?

這是什麼玩意兒?

從來沒聽說過啊。

邊走邊講,老婆告訴我,他們寧鄉,壽酒婚宴,頭天晚餐,親朋戚友鄰居本隊的,都會來吃一頓,甚至,比正餐還隆重哦,有的人家,桌上見人一包煙呢。

我一聽,覺得很熟悉。

我們韶山,不也是這樣嗎?

辦大事,得早早準備,前一天,本組村民和住得近的親戚,都會來幫忙啊,晚上也會辦好幾桌啊。

她說,我又不是在你們那吃過。你們的,不過是便飯而已。擺六七張桌子,坐八九個人,也就四五個菜,外加一塑膠瓶米酒,啤酒有嗎?白酒有嗎?飲料有嗎……等下你就知道了。

一看,還真倒吸了口涼氣。

跟韶山的大相徑庭。

這分明就是正餐啊。

又累又費錢的預備餐,要在韶山流行了嗎?

熟人見了打招呼,還有大音響放著歌,有人拿著話筒,用寧普吼著,我的思念,不是可觸控的網,我的思念,不再是決堤的海……

酒飽飯足,十分激爽,想著人情錢沒有增加,卻可以吃兩頓,比韶山划得來得多啊。

後來,數次在寧鄉吃預備餐,卻並非次次那麼爽。

與菜多菜少,每人是不是都有煙和檳榔無關,而是大熱天的,汗流浹背,體氣熏天,音樂聲都成了喧鬧的噪音……

再後來,岳母家也辦了幾次事,更直觀在感受到,對賓客而言,倒是湊了個熱鬧,大快朵頤,主人家卻是用掉了更多的錢,還累得夠嗆——當然,來幫忙的人,比主人家,更是要累得多了。

說句不好聽,簡直就是自討苦吃。

有人要說了,有錢的就辦,錢少的不辦唄,根據自己能力來啊。

但要曉得,人是從眾的,虛榮與面子,是誰都要的,一旦形成了習慣,誰若是想逆之而行,首先一家子都難取得共識,哪怕齊了心,在旁人看來,用陳英俊的話來講,那是——怪怪的。

俗話說,好也三日講,歹也三日講,席面再熱鬧,也有人不滿意,湯湯水水,別人也就嘲諷個三天五天,但,如果直接把預備餐這個“儀式感”程式砍掉,人家就會覺得你們是不是有問題。

在中華傳統氛圍裡,態度永遠比能力更重要。

前天去親戚家吃預備餐時,我拍了個影片,說這事,就在寧鄉流傳算了,最好別傳到韶山去。

發到抖音後,參與討論的人還不少。

有人說,益陽也有;

有人說,湘鄉也有。

有人說,長沙鄉里要搞三天呢。

有個說,兩年沒回來,回來一看,韶山也有了,這真不是什麼好事。

還有的則講,其實韶山早有了。

有位朋友甚至說,自己從小就見啊,他都二十多了……

我就在想著,是不是有人把招待幫忙的人的那幾桌,看成是預備餐呢?

還是寧鄉那種預備餐,已經被一些韶山人學到手了?

若此說來,我們這塊,還算是一片淨土?

你們那裡情況如何?

不妨留言探討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