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全文共 3,201 字,閱讀大約需要 6 分鐘

首發於「城市浪潮」微信公眾號

© 城市浪潮 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

作者 | 史凱

作者觀點摘要:

在繁華的城市核心區增加這樣一處地標級的人性化設施,必然會考量到:

如何在融入中軸線既有建築群的城市風貌當中,成為一張城市新名片,但還不至於與原本城市風貌產生衝突的前提下發揮其功用價值

近幾個月來,在廣州的人紛紛發現,廣州核心區域珠江新城旁的江面上,多了一座造型別致、可愛的小橋。與周遭的高樓林立相比,小橋顯得萌萌的。

小橋為廣州首座珠江兩岸人行橋,自2月8日合龍後開始全球徵名。6月25日,小橋正式開通,被命名為海心橋。並於當晚亮燈,融入廣州中軸線的夜景之中。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廣州人行橋傳遞出什麼價值?

Vol。 01

如何成為“紐帶”又如何融入城市

廣州首座珠江兩岸人行橋地處廣州中軸線的城市會客廳中心,北起二沙島、珠江新城CBD商業區,南至廣州塔、廣州國際媒體港。

與“小蠻腰”塔、獵德大橋、CBD“雙塔”等大型建築相比,這座主跨僅198米的曲梁斜拱人行橋可謂是個“小清新”。

打造這座人行橋為的是服務市民、方便市民,基於這些自身屬性,小橋固然會有小巧獨特的外形風格和功用特點。而在城市核心區增加這樣一處地標級的人性化設施,必然會考量到:

如何在融入中軸線既有建築群的城市風貌當中,成為一張城市新名片,但還不至於與原本城市風貌產生衝突的前提下發揮其功用價值。

人行小橋傳遞出城市核心區進行“城市更新”的一個思路,為其他城市在進行城市更新時提供借鑑與參考。

當前,城市發展逐步向以注重發展結構和

提升內涵

為主,城市發展建設

更加突出以人為本

的理念。“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提到: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的核心主題。與此同時,還提到

“城市更新”

“韌性城市”

城市更新的很多建設專案突出美學與實用的融合設計,彰顯城市溫度、提升城市品質,成為城市保持活力的來源,推動

城市可持續發展。

人行橋的便捷特性自然不用多說,其人性化設計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為了應對廣州炎熱多雨的氣候,橋上設定了遮陽雨棚、清涼噴霧以及立體綠化來調節微氣候。當清涼噴霧開啟後,清涼的水汽吹散天氣的悶熱,讓人感到清涼。

如果遇上小雨,站在遮陽雨篷裡,不僅能遮風擋雨,還能體驗在雨中賞江景的一份樂趣。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不僅如此,

人行橋還是廣州首個以智慧橋樑理念設計的人行橋

,橋上的視像識別系統能夠識別橋上的人流量與行為,在出現擁擠等危險情況時可以及時預警管控。橋上的顯示屏,則能顯示實時人流、風速和天氣狀況,掃一下橋上的二維碼,還可以提供旅遊資訊、智慧導覽以及科普教育等服務。

融入科技、智慧元素的人行橋,讓人在憑欄眺望時增加體驗感。

凡是到過廣州的人或許都有體會,

原先在珠江上眺望南北兩側的建築群只能置身於獵德大橋,或是乘“珠江夜遊”觀光船行至於此

。而現在,人行橋成為連線南北兩岸的“紐帶”,成為一處絕佳的賞景地標。

在歐美地區,空間的公共性是評價場所好壞的重要標準,人行橋帶有極強的社交屬性。休閒坐階等人性化措施,方便人們舒適在橋上走動。橋面的東側被設計為休閒觀景區,可實現無障礙通行、休閒漫步、旅遊觀光、小坐閒談,甚至可以容納小型的藝術表演。橋面西側被設計為主要通行區,有遮陽雨棚,滿足快速透過、腳踏車推行以及健康運動功能,還可觀賞日落。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在功能與實用價值的基礎上,人行橋的外觀新穎別緻,凸顯美學價值,同時

融入城市整體文化氛圍,與城市形象及周遭環境相得益彰

據@中國廣州釋出描述,人行橋的橋形設計植根嶺南文化,造型概念來自“琴鳴絹舞·嶺南花舟”,吸取粵曲水袖、廣州水上花市、嶺南古琴等具有嶺南文化代表性意義的意象融入設計當中,將

橋樑完美地融入廣州中軸線步行系統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小清新”雖小,但意義重大。廣州意在將珠江兩岸人行橋,打造成為珠江兩岸經濟、商務及旅遊發展的新紐帶;市民觀景、步行及休閒的新場所;根植嶺南文化、展示廣州風貌,順應灣區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Vol。 02

城市發展和更新的人本尺度

將廣州人行橋的打造看作是

城市結構調整和提升內涵

的城市更新而言,

老城復興、中心城區的城市更新關鍵在於如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共生,以適應當下的生活方式

正如很多業內人士曾表示,城市更新的本質是生活方式的更新。

近年來,很多城市在老城區、中心城區“見縫插針”式的打造富有創意的新元素,成為都市更迭過程中的重要載體,但“見縫插針”需要智慧。

比如2019年北京打造的“回龍觀至上地腳踏車專用路”,作為全國首條在城市中建立的快速腳踏車道,成為一道6。5公里的城市創意景觀,且讓很多上班族看到了通勤的轉折點,真正意義上實現腳踏車與地鐵換乘。大約20多分鐘可從昌平區回龍觀騎行到海淀區上地軟體園,緩解兩地間的交通擁堵狀況,惠及約1。16萬“通勤族”,同樣是以人為本的體現。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北京回龍觀腳踏車專用道

回龍觀腳踏車專用道被看作是城市結構調整和提升內涵的一個切入點、一個樣板工程,廣州人行橋同樣如此。

再比如,國內一些城市逐步開始重視高架橋附屬空間的景觀參與效應與生態效應,開始打造橋下廣場、公園、體育健身等公共休閒場所。

上海蘇州河上的橋下空間更新改造,發揮更多人本尺度的想象。上海“微更新啟用橋下空間”試點之一的蘇州河長寧段凱旋路橋、古北路橋橋下空間更新改造將被打斷的空間連線起來,從“灰空間”轉型成為“遊樂場”,創造出一個富有活力、趣味與藝術氛圍的公共空間。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上海蘇州河上的古北路橋,橋下空間的更新改造主打“西瓜紅”

古北路橋下空間的更新改造針對不同尺度空間採用半圍合或圍合的策略,透過格柵、圍牆的使用,讓原本的消極空間轉變為可使用的空間,同時放大了對聲音的感知,讓人們能感受到城市中的律動。凱旋路橋下空間的更新改造則服務社群居民,呈現出近人的社群尺度。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位於上海北翟路以北的蘇州河河邊地帶建造的橋下籃球公園

以城市結構調整和提升內涵的城市更新,不僅僅是物質空間層面的拆拆建建、修修補補,更是一項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的系統工程

當前,眾多城市都在向著宜居、創新等方向打造,城市發展和更新更為聚焦人本尺度、人文內涵,更多的考慮普通人的需求和生活體驗,更為聚焦如何吸引人、留住人。

未來,

城市更新將會是解決城市發展中問題的有效途徑,將大大提升城市品質,全方位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競爭力。

廣州做了一件小清新的事

廣州人行小橋提供了城市建設提升品質的一個思路,相信未來的城市發展和更新中將會誕生更多的以人為本的“小清新”。✰

以上圖片來源:@中國廣州釋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