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虛度,晚年還能成功嗎?摘《儒林外史》周進篇

在大明成化年間,山東兗州一帶,有個叫周進的人,苦讀了幾十年的書,成績也很可以,模考也考過第一名,但就是中不了秀才。

虛度半生,你能說什麼呢?是考學制度不好嗎?制度是對普通大眾的,不是針對某個人,那隻能嘆一聲,運氣不佳!

中不了秀才的周進,生活艱苦,家徒四壁,別說娶媳婦了,連養活自己都夠嗆。他除了識字,別的樣樣不會,就是人們常的“文不能測字,武不能擔水”的這種人吧!

這種人想找個工作還是很難的,誰願意請個落榜的來當老師。幸好他是城裡人,為人又忠厚老實,也有人看他的人品不錯,價錢也便宜,可以用用。

半生虛度,晚年還能成功嗎?摘《儒林外史》周進篇

有個叫薛家集的村莊,有百來戶人家,商量著湊點銀兩找個先生來教教村裡的孩子,有個村民說:“現在倒是有一個,前幾年在一戶人家還教出個秀才,只是年紀有點大,六十多歲了,沒有考中過。”眾人也都同意,湊了十二兩銀子作為先生的工資。

在開學典禮上,村民請了一位小少年來相陪,少年梅玖戴著新方巾早早到了,周進可能因為路遠,又沒錢僱車,臨近中午才到,看他穿的舊的不能再舊,破的一隻袖子快要掉了的長衫,戴個破氈帽,腳上穿雙大紅綢鞋,黑瘦面板,花白鬍子,連狗見了都狂叫不止。

當週進看到戴方巾的少年,就知道肯定知識分子了,一問得知是新考上的秀才,周進聽了,連忙拒絕少年的作揖。眾人都不解,認為年少的給年長的作揖敬禮是應該,少年梅玖解釋說:“你們不知道,我們學校的規矩,老友從來不和小友論大小,只論學歷,只有學歷低的向學歷高的作揖行禮。”

周進聽了,滿臉尷尬,只得上前給少年作揖行禮。

半生虛度,晚年還能成功嗎?摘《儒林外史》周進篇

還有一次,一個姓王的,頭戴方巾,路過這個學堂,想進去搭夥燒頓飯吃,約有三十多歲,走到門口,與周進舉了舉手,一直進來,周進看出他是個舉人,向他作揖,那個王舉人還了半個禮,一點也不客氣,直接坐在上首,周進下面相陪,王舉人問:“先生貴姓?”周進回:“晚生姓周。”然後王舉人就賣弄他考試時如何如何,一不小心就中了……

周進也是無地自容啊!沒辦法,誰叫咱沒考好,也沒有嘚瑟的基本。

吃飯時,王舉人雞鴨魚肉一頓海吃,也不喊周進,周老先生就吃他每日二分銀子的伙食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

這把年紀,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

那時候人們對待文人還是非常尊敬的,就如村民在學堂開業時,只有周進和秀才梅玖是兩枚紅棗茶,別人都是白開水。文化越高地位越高,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學習,一次一次的考試,考到牙齒落,鬍子白的人多的是。

半生虛度,晚年還能成功嗎?摘《儒林外史》周進篇

一年十二兩銀子的工資,每天還要二分銀子的伙食費。其實這樣算下來,一年的淨收入也就一、二兩銀子。可教的學生是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一群調皮搗蛋的男孩,一個照顧不到,就溜到外面打瓦踢球,淘氣的不得了,周進只得耐著性子,繼續教導。

無奈家長,學生都不滿意他,說他呆頭呆腦,又不好辭他,周進就這樣混了一年。

被辭後,沒學生可教,沒收入生活,日子越來越難,妹夫勸他從商,他還看不上,再三勸他,他才勉強答應跟他去記記賬,周進想:反正是癱子掉進井裡了——撈起來也是坐著。

他的妹夫可以說是周進的貴人,當他們來到省城時,周進無聊閒逛時,遇到了裝修貢院的工人,這可是他的心結,進了多少次貢院,想想如今從商,以後再也與它無緣了。

不行,一定要進去再看一眼。苦苦相求,妹夫最終花了幾兩銀子打通關係,進去遊覽一番,別人只覺開開眼界,唯有周進觸景生情,激動的受不了,暈倒過去。

抬回賓館,詢問緣由,才知道他還要考秀才,不考不死心。但是他沒有準考證,如何能考呢?

幸好同行的一個商人出了個主意,說道:“周相公既然有才學,我們何不湊點銀兩買個准考證,讓他去考?中了,也了了他的心思,不中,就算我們做生意虧了這幾兩銀子。”周進聽了此言,感激不盡,爬起來就向眾人磕了幾個頭。

次日,眾人果然湊了幾百兩銀子討了個考試名額,這次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心情特別好,做的也非常順利,七篇文章個個作的花團錦簇一般,行雲流水。

半生虛度,晚年還能成功嗎?摘《儒林外史》周進篇

考完仍在這裡等待放榜,果然中了,眾人各個歡喜,回到鄉里,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識也來相認,好不熱鬧,一順百順,到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殿試又中了三甲,直接授了部屬,過了三年,升了御史,欽點廣東學道。

周進到七十歲左右才成功,可謂是大器晚成,功在堅持。

人生就是這樣,成功往往就是一個貴人,一個機會,一個轉角處。

祝迷茫的人們不要放棄,也許成功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