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春節,假期日子寥寥。

大年初二。二爺扔給我一個閱讀器和一堆書。

我的春節就這樣開始和結束。

每次讀到好的作品,我們總會推薦給對方,閱讀完後,交流和討論。這大半年,我忙碌在外,極少回家。她在工作之餘閱讀和寫作。有時回去,我們總會坐在一起,喝茶,說許多的話。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她強烈推薦的書。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又一經典,翻譯很優秀。至少我讀來沒有伸手只觸棉花的感覺。

很難去界定這部小說,能讀出的東西太多。

作者的表達細膩而大膽,毫無造作。在那不勒斯,一個人,一群人,一個時代的人,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讓人看見烽煙與灰燼。

當然不僅僅如此。

沒有時間去梳理,記在這裡的也只是一些零散的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小說以兩個女子(埃萊娜和利拉)的友誼為線,社會、原生家庭,教育,婚姻、愛情等等都是背景,可背景又是那麼具體而真實。

人生在背景中,背景裹挾人生。

她們兩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填補著對方的缺憾。埃萊娜比利拉幸運,她能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處境,逃離那不勒斯城郊的一切,暴力、血腥、骯髒。但利拉被留在那裡,與那裡的一切生長在一起,融合,抗爭和分離。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閱讀時看到利拉不能去上學,只是遺憾和難過,但電視的那種情緒表達衝擊力太大,讓人一下子就崩潰了。她與父親抗爭,想要獲取上學的機會,劇烈的爭吵,然後被父親像扔菸灰缸一樣從視窗扔出去,摔斷了手。

利拉十分聰慧,但她的聰慧沒有找到合適的出口。生命被環境擠壓,塑造,利拉變得桀驁難馴。

她無法逃離這樣的處境,不能自主。從貧窮暴力的原生家庭,到富足暴力的婚姻,再到激情冒險的出軌,利拉一直在尋找一種出路,逃離當下困境的出路。

當悲痛絕望溺沉的情緒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出口,有些人往往會透過不合時宜的方式傷害自己。打碎自己。就像打碎一個裝滿泥漿的容器,以此來獲得釋放,把自己救出來。

我為這樣的方式感到難過。但同時我也看到人的自我覺醒與對命運的無能為力。無法和解,最後只能是瓦也碎,玉也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一個深處漩渦的人,自己也會變成漩渦。

利拉以及她身上的力量,成了一個漩渦。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利拉與尼諾之間,尼諾只是一座橋樑,她利用他逃離粗俗不堪充滿利益糾纏的婚姻。以至於尼諾看清了她,而她還沉浸在自己製造的愛情幻覺與迷霧中。從一個困局到另一個困局,永遠無法逃離。

尼諾不過是一個只會侃侃而談的浪子,他意識到父親多納託的虛偽與濫情,卻也無法清除這種虛偽和濫情在他身上的遺傳。即便他很厭棄父親,最終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他父親,甚至更甚於他父親。

艾達的母親被多納託變成了情人又拋棄,艾達也繼承了她母親的命運。

很可悲。原生家庭的悲劇會附著在子女身上,所有子女身上都長著他們的父母。也長著他們父母的一半命運。即使能意識到,也很難避免與修正。生命一直在重蹈覆轍。

“新的血肉之軀透過遊戲在重複之前的故事,我們是一連串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埃萊娜的抗爭有父母,老師的成全,也有利拉的成全。即便離開那不勒斯,也無法消除一個地方,一個家庭長在生命中的痕跡,像面板下附著在骨頭上的經脈,不容易看出來,卻依然存在。

埃萊娜最後成為一個作家,並藉著婚姻的梯子,與自己的努力,躋身上流社會。她把自己的一生歸納為“只是一場為了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

利拉最後徹底失蹤,並清除了自己的一切痕跡,像是與那個世界徹底決裂。

我想起《繁花》開篇那頁,只有一句話:“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孤立無援

好的翻譯就是再創作。

“我們就像結冰的水管,內心是多麼糟糕啊。”

“我感覺好像忽然下起了一場大雨,看看周圍,沒有一個可以躲雨的地方。”

“那種感覺就像一個人帶了一把壞掉的雨傘,在一陣強風下,這把傘在你的頭頂合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