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人員幹科技的事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這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聲,也是科研工作的內在要求。

從事科研,必須聚精會神、心無旁騖才能有所突破。從錢學森、鄧稼先到黃大年、南仁東,從袁隆平、孫家棟到張伯禮、陳薇,他們的成功都是長期積累投入、長年辛勤耕耘的結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輩子躬耕田野,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這才一次次演繹“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神話;“兩彈元勳”鄧稼先隱姓埋名數十載、常年風餐露宿,為我國核事業做出開創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帶領團隊歷經長時間默默研究,才提取出挽救無數生命的青蒿素……歷經“十年磨一劍”的潛心攻關、“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心無旁騖,才能收穫科學創新的果實。

保障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為不必要的表格、檢查、評審而奔波的時間多了,投入科研的時間自然就少了;為無謂的迎來送往、繁文縟節分神了,進行科技攻關的精力自然就被分散了。因此,杜絕把寶貴科研時間浪費在迎來送往和應景性工作上,必須深入糾“四風”樹新風。

“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少一點科技人員參加,不會帶來什麼損失!”有關部門要校正錯位的認知和跑偏的政績觀,將科研人員有效工作時間視為最重要、最寶貴的科技資源,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制,把遏制應景性、應酬性活動納入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範疇,找準“負擔清單”,列出“減負清單”,對科研人員參加的評審、鑑定等活動,實行目錄清單管理,嚴格准入審查,切實為科研工作者減負。

研究表明,每一項國家科技獎背後,都需要科學家們平均16年的潛心鑽研。科研人員自身也要涵養定力、克服浮躁,自覺拒絕一些不必要的活動,老老實實做學問、心無旁騖搞科研。要堅守理想,守住寂寞,“一其心”心無旁騖,“冷板凳”沉靜穩坐,刨根問底、上下求索,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練就“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韌勁和“獨釣寒江雪”的毅力,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向科技高峰攀登。

為科研人員減負降壓,需要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為科研人員創造可以靜心的科研環境,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推動創新成果迸發湧流,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注入更加澎湃的動力。(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