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速看中國|在北京未來科學城超前體驗低碳時代

2030年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要力爭達到峰值;2060年前,全國要力爭實現碳中和。這兩個目標需要怎樣的科技支撐,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全新體驗。這些與未來有關的答案,在北京的未來科學城可以提前感知。

由北京中軸線的延長線向北,在北京市昌平區的南部,由京承、京新、京藏3條高速路交叉環繞圈出的未來科學城,自2009年7月啟動建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由當年的4個村莊蝶變為北京科技創新的“能源谷”“生命谷”。

尤其在10平方公里的“能源谷”核心區,由一批央企做“領頭羊”的創新機構已在低碳研究領域加速奔跑,進入全球低碳技術的領跑方陣。

在未來科學城裡撰寫低碳創新答卷的,是一個個年輕的團隊。

據未來科學城負責人介紹,目前,未來科學城“能源谷”已聚集60家高階研發機構、200家企業,研究方向覆蓋與低碳相關的六大重點產業,包括能源網際網路、新能源、先進儲能等,至少掌握20項關鍵技術。

國家電投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家公司以氫能技術研發與高階製造一體化為發展目標,目前已在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研發領域攻克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等關鍵環節核心技術。

氫能的廣泛運用被學界認為是實現碳達峰的必由之路。該公司總經濟師王勐認為,氫能產業的發展,不能只靠一兩家企業擁有核心技術,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而未來科學城就“無心插柳”搭建了全產業鏈合作的平臺。

在未來科學城,該公司找到商飛公司、中車公司,嘗試在國產飛機、高速列車進行氫能利用。他們將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展示用氫能作為動力的大巴車。

在王勐看來,園區提供的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的協同合作,有力地推動了能源產業創新鏈的發展和完善。

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張貴林告訴記者,早在規劃之初,未來科學城就把綠色低碳的能源發展理念融入科學城的設計中,並體現在市政、交通、能源、建築等方方面面。地源熱泵技術、太陽能、風能的運用,在未來科學城隨處可見。

在那裡,彷彿看到了未來城市的應有之貌。

據未來科學城負責人介紹,因為從一開始就種下低碳的“基因”,“能源谷”的10平方公里極有可能成為全國首個碳中和科學城。

“能源谷”還集聚9000餘名能源領域的科研人才。他們使“能源谷”成為全國能源創新要素最集中的區域,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戰略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撐。

由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設的“直流電網技術與模擬”實驗室,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根據他們自主研發的直流輸電技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1100千伏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這是世界上容量最大、跨距離最遠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這個工程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1歲。實驗室主任劉棟介紹,他們還負責河北張北地區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這個技術的難度位元高壓直流輸電更大,主要解決特別不穩定的、波動效能源的靈活併網問題。已投產的張北柔直工程,其核心技術和關鍵裝置均為國際首創,囊括12項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首個具有網路特性的直流電網工程。

沿著高速看中國|在北京未來科學城超前體驗低碳時代

該工程作為2022年冬奧重點配套專案,為實現冬奧場館100%清潔能源供電提供有力支撐。

在未來科學城,還有許多年輕的創業團隊在追逐自己的低碳夢。

張貴林說,“十四五”期間,未來科學城將抓住能源變革的歷史機遇,打造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生態,重點突破能源細分領域戰略性、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為北京打造全球“綠色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沿著高速看中國|在北京未來科學城超前體驗低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