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狡兔死走狗烹”,告訴你千萬別拷問人性,試探人性

熟讀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是指狡猾的兔子死了,獵狗就沒用了,會被主人立即殺了煮成狗肉吃掉,泛指君主在用完一個人後立刻拋棄他。這是為人臣者需要謹記的金玉良言。忘了這句話,雖武功蓋世,謀略過人,也會不得善終,死得很慘。

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史記·越世家》中。據記載,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受盡屈辱。越國大夫范蠡、文種忠心耿耿輔佐越王勾踐重振越國雄威,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掉吳國。在與越王勾踐共事的十餘年中,范蠡就發現勾踐這個人非常狠毒,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當滅吳大業成功之後,范蠡就悄然離開了越國與越王勾踐,臨走時他給當時任越國宰相的文種寫了封信,在信中提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文種接到信後沒有離開,他不相信越王勾踐是這樣的人,但是,最終的事實表明范蠡是對的,文種被勾踐逼著自盡了。文種在自盡的時候想起了范蠡的一腔真言,後悔不已啊。

歷史上的“狡兔死走狗烹”,告訴你千萬別拷問人性,試探人性

距春秋時期不遠的漢朝初年,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大名鼎鼎的漢朝開國功臣淮陰侯韓信因謀反的罪名被處死,在臨死之前他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一嘆。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憑藉著自己的足智多謀,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這一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三傑之一的蕭何則採用自汙的方法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得以善終。

血腥的歷史事實告訴後人尤其是後世那些功臣名將們,如果沒有敵人了,沒有危難了,就到了自己該引退的時候了。應當引退的時候,要及時引退,不能手握權力不放,不能貪戀榮華富貴。狡兔死走狗烹是必然的,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規律,是人性使然,這裡沒有什麼個人感情可言,沒有對得起誰對不起誰之說。

只是到了後來,自己辭官引退也不一定能換來平安了。在唐太宗、宋太祖之時,各位人臣還可以藉此換得平安,得以壽終正寢。到了明朝,這一辦法就不行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劉伯溫。他熟讀中國歷史,謀略過人,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之道,早早地就辭官引退了,但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他。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溫因年老體衰不幸感染了風寒,本來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病,找個大夫開幾服藥就行了。但是,朱元璋知道此事後,立即派手下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探望。胡惟庸告訴劉伯溫,這是皇上派來的御醫,醫術高明,一定得請他進行診治。那位御醫號過脈後開了個藥方,劉伯溫讓他兒子照藥方取藥回來煎好服用,沒想到用藥之後病沒有減輕反而痛苦不堪。

歷史上的“狡兔死走狗烹”,告訴你千萬別拷問人性,試探人性

一個月後,劉伯溫拖著病體到南京覲見朱元璋,婉轉稟告了胡惟庸帶御醫給自己診病的情況以及自己服用御醫所開的藥之後身體不僅沒有痊癒反而越來越重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微微一笑,說了幾句安慰話,比如,沉住氣,病很快就會好的,一定要保重啊之類的,劉伯溫就明白了,這是朱元璋要自己死啊。人們看到這裡就會問,他不吃朱元璋那位御醫開的藥不行嗎?你想想,劉伯溫不吃能行嗎?如果他不吃,朱元璋就會用別的方法把他幹掉。此外,朱元璋還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開國功臣李善長,還賜了一隻公鵝給背上生了壞疽的大將徐達致其毒發身亡,還一把火燒了慶功樓,把一大批功臣名將直接幹掉了,等等。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規律在這些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類似的事件不斷提醒著後人,還是有人把這一血的教訓束之高閣,總認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還是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是人性使然,千萬別拷問人性,別試探人性。

難道為功臣名將們就沒有辦法避免這一血腥規律的發生嗎?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後世有些功臣名將們就動了不少腦筋。下面略舉三例:

歷史上的“狡兔死走狗烹”,告訴你千萬別拷問人性,試探人性

小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講的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的故事,說的是蜀國宰相諸葛亮在自己身邊只有一些文官和二千多名士兵而大部隊不能及時趕到的情況下,利用“空城計”嚇退曹魏軍隊主帥司馬懿率領的15萬大軍的情況。司馬懿當時正統率重兵,而且他本人也足智多謀,他為什麼沒有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卻被“空城計”嚇退呢?司馬懿在向其他人解釋自己退軍的原因時說,諸葛亮這個人平生非常謹慎,不會幹冒險的事情,現在他把城門開啟等我軍進入,肯定設了埋伏。我領著兵馬攻入城中,一定會中他的計策。司馬懿的這一解釋看似合理,實則不合理,原因非常簡單,就那麼一座小小的城池,諸葛亮即使有埋伏,能埋伏多少人?這些人即使衝殺出來,又怎麼能奈何得了他的15萬大軍?

所以,有人認為,司馬懿的解釋不過是掩飾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司馬懿心裡非常清楚,諸葛亮領軍的蜀漢政權是曹魏政權的心腹大患,諸葛亮的存在是他司馬懿在當時的曹魏朝廷得以受到重用的根本原因。如果現在他擒拿了諸葛亮,曹魏的心腹大患就沒有了,曹魏朝廷就不會再重用司馬懿,最大的可能還會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為了實現自保,也為了自己的權勢不被削弱,司馬懿非常精明地放棄了擒拿諸葛亮的大好時機,故意把諸葛亮放虎歸山。在這樣的背景下,諸葛亮的空城計得到了成功。司馬懿可謂老謀深算,計高一籌。

歷史上的“狡兔死走狗烹”,告訴你千萬別拷問人性,試探人性

另有一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到了北魏末年,由於北方六鎮爆發了農民起義,加上北魏統治者內部發生了內訌,北魏政權分裂成東魏和西魏。這兩個政權打來打去,爭戰不已。公元543年,兩個政權爆發了一場決定生死的邙山大戰。東魏大將彭樂率領幾千人的騎兵勇猛衝擊西魏軍的大營,西魏軍被打得大敗,被迫迅速撤退。東魏的頭兒高歡命大將彭樂率領自己的軍隊乘勝追擊。彭樂的追擊速度很快,西魏的頭兒宇文泰怎麼也擺脫不了追兵,實在無路可逃了,宇文泰萬般無奈之下心生一計,他勒住自己的戰馬,轉身與彭樂面對面,意味深長地給彭樂講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他告訴彭樂,如果彭樂不放他走,而是把他擒住或者斬殺,彭樂自己就會面臨“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彭樂聽了以後深以為然,就大手一揮把宇文泰放走了。

還有一事也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末年。公元547年,東魏的頭兒高歡死了。東魏的一位重要將領侯景因為與高歡的兒子高澄早就有非常大的矛盾,就投降了西魏的頭兒宇文泰。但是,宇文泰對這位降將滿腹懷疑,隨時戒備著他,侯景看看自己得不到信任,就投降了南朝的梁武帝蕭衍。高澄得到侯景叛亂的訊息,就派大批軍隊前去平叛,沒想到這支平叛的軍隊卻被侯景打敗了。高澄得到訊息後大怒,就派了慕容紹宗為主帥,率領大軍開赴前線再次平叛,兩支軍隊就在渦陽(今安徽蒙城)發生了決戰,結果是侯景一方大敗。

歷史上的“狡兔死走狗烹”,告訴你千萬別拷問人性,試探人性

公元548年正月,侯景率領殘餘部隊800餘人經過浴血拼殺突出重圍,準備倉皇南渡投奔梁朝。慕容紹宗率領軍隊在後面緊追不捨。侯景一看沒有辦法擺脫追兵了,就使用了當年宇文泰對彭樂使用的辦法,派人迎著慕容紹宗的追兵而去,面對面給慕容紹宗講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如果他不放侯景走,就會面臨“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結局。慕容紹宗聽後感覺很有道理,就下令停止追擊,放侯景等人渡江逃到了江南。

其實,這三件事例都發生在明代以前,劉伯溫等人熟讀歷史通曉古今,不會不知道這些事情。但是,他們沒有機會也沒有膽量動這樣的腦筋以自保。如果沒有這樣的辦法,就只能寄希望於君主的仁慈。可是,假如碰上朱元璋那樣的君主,作大臣的就什麼辦法也就沒有了,只能引頸受戮。你想想,連劉伯溫那樣的謀臣那麼的聰明智慧那麼的懂得避嫌都逃脫不了被殺的命運,其他人還能有什麼好辦法?

儘管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功成身退的人,能夠老老實實做人的人,還是可以得以善終的。二十五史記載得很明白,只有極少數人遭遇了悲慘的結局。但是,誰也不想成為那為數不多的被烹的走狗。所以,為人臣的人,一定要牢記“狡兔死走狗烹”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一定要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引退。到了時候,一定要退,不能留戀那個位置。此外,為人臣的人還要學會愚學會傻,太聰明太有才能了不見得是好事。該糊塗的時候要糊塗,該愚蠢的時候要愚蠢。

作者: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