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中國素有“詩言志”的說法,詩歌是詩人內心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所以,即便是同樣的題材,由不同的詩人去寫,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目。

昔哲往矣,不可復作。但我們透過閱讀他們的詩歌,再結合他們所處的時代,未嘗不可推原其作品意旨,進而思接千載,神交古人。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今天,我們就選取三首唐人詠蟬詩,考察其時代背景和詩人的品行性格,進而分析其詩所由創作,做一次“思接千載、神交古人”的嘗試。

這三首詠蟬絕唱分別是:虞世南《蟬》、駱賓王《在獄詠蟬》和李商隱《蟬》。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虞世南《蟬》:立身高潔的清唱

虞世南身歷隋唐兩朝,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太宗認為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

文弱書生虞世南,體若不勝衣,但為人剛直,敢於直言進諫,不怕駁唐太宗的面子。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虞世南 像

唐太宗曾作宮體詩,要求虞世南和作。

虞世南一看唐太宗的詩品格不高,當即義正辭嚴地拒絕:“陛下之詩的確詞藻華美,但是體格有失雅正。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臣恐此詩傳開,天下風靡,影響惡劣。陛下拿出這樣的作品命臣和作,恕臣無法從命!”

太宗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水平,於是有點尷尬地解釋說:“愛卿言重了,朕不過試探你一下。恭喜愛卿闖關成功了。”

非但沒有龍顏大怒,反而更加器重他,還賜他帛五十匹,感慨地說:“假如所有大臣都像虞世南這樣,天下哪有治理不好的?”

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每有新作,就禁不住感嘆:“

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現在你不在了,我寫了詩又能給誰看呢?

”頗有英雄寂寞之慨。

我們看虞世南這首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曹丕《典論·論文》中所言:“

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千載以後,我們還知道虞世南這個人,絕非因為新舊《唐書》都為之立傳,也不是因為他曾做過高官,恰恰是因為他的人格力量,他的書法和文學成就。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正是虞世南的夫子自道,它體現出虞世南對自己內在品格的高度自信,也顯示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範氣度。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駱賓王《在獄詠蟬》:忠而被謗的怒吼

七歲就寫下《詠鵝》的駱賓王,和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

他曾經做過侍御史。當時雖是唐高宗在位,但身為天后的武則天在權力的道路上遠走越遠,自然觸碰到身為監察官員的駱賓王的底線。

他不斷上書“奉勸”武則天要“守規矩”,使這位未來的女皇雷霆大怒。

不久,駱賓王自己就被誣貪贓,身陷囹圄,為自己的堅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在獄中吉凶難料的駱賓王寫下了這首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白頭吟》是卓文君得知司馬相如用情不專以後所作,有“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之語。我們知道,

自屈原以還,詩人就有用夫妻關係來暗喻君臣關係的傳統。

這裡駱賓王正以堅貞不渝的卓文君自喻,把朝廷比作負心薄倖的司馬相如,以表現自己忠而被謗的憤懣和不平。

後來,徐敬業在揚州謀反,知道駱賓王反對武則天的政治立場和曾被誣陷入獄的經歷,於是拉他入夥。著名的《討武曌檄》就是駱賓王此時的傑作。

據說,武則天看到這篇把自己罵得狗血噴頭的檄文以後,非但不生氣,還說:“

有這樣的人才卻不能重用,這是宰相的疏忽啊!

徐敬業的十萬大軍只堅持了倆月,就兵敗如山倒,自己被部下殺死。駱賓王也上了通緝令,從此人間蒸發。這一年,他已65歲的白髮老翁了。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駱賓王 像

那麼,駱賓王的結局究竟如何呢?各種記載都有,莫衷一是。

有的史料認為,駱賓王是“兵敗伏誅”,被殺了。武則天一向喜歡他的文章,還專門派人四下收集整理。

也有史料記載,駱賓王死裡逃生,從此避禍沙門。後來,詩人宋之問從錢塘靈隱寺見過一個老僧,就是駱賓王。

後一種說法十九出於杜撰,但大家之所以信之不疑,就是因為駱賓王的遭遇太令人同情和惋惜了。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李商隱《蟬》:困頓無依的哀鳴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

《蟬》

是李商隱40歲時所作,算是他的晚年之作,因為他僅活了47歲。

李商隱之所以會英年早逝,與其悲劇命運有莫大的關係。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李商隱 像

李商隱和駱賓王有些相似之處,他也是神童,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十五六歲就小有才名了。

由於父親在他十歲時即病逝,李商隱的早年生活備嘗艱辛,曾經靠“傭書販舂”為生。

到了十八歲,李商隱被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聘為幕僚,開始了他“薄宦梗猶泛”的羈旅生涯。

令狐楚不僅是高官,還是是當時著名的駢文家。他很欣賞李商隱的才華,親自教授他駢文寫作,並讓兒子令狐綯多和李商隱來往。

在令狐楚的悉心教導之下,天資聰穎的李商隱很快就寫得一手好駢文。

後來他在給令狐楚的《謝書》詩中寫到:“

自蒙夜半傳衣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表達了自己得到令狐楚衣缽相傳的感激和欣喜。

駢文特別講究詞藻、聲律、用典和對仗,李商隱的七律屬對精切、用典繁富、辭采華美,都和受到這種駢文寫作訓練有很大關係。

此後八年間,李商隱一直在恩師令狐楚幕中,並考中了進士。可是也就在他中進士那一年冬天,令狐楚去世了。

第二年,失去靠山的李商隱參加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本來已經被錄取,但隨後竟遭除名。

無可奈何之下,27歲的李商隱來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成為他的幕僚。王茂元見李商隱少年英發,對他倍加青眼,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頭一年進士及第,第二年又喜結良緣,可謂雙喜臨門。

可也就是這場婚姻,為李商隱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原來,晚唐的政壇處於“牛李黨爭”的籠罩之下:李是指李德裕,牛是指牛僧孺。兩派在朝廷中爭權奪勢,相互傾軋。

不幸的是,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屬於“牛黨”,而岳父王茂元卻屬於“李黨”。

在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和牛黨中人看來,你李商隱在令狐楚幕府八年之久,是在他的教導、栽培之下才有今天的。可是如今恩師屍骨未寒,你就迫不及待地改換門庭,這不是背叛嗎?

而李黨也覺得,李商隱這個人受了令狐楚這麼大的恩情,非但不知恩圖報,反而在恩師去世後立馬“叛變”,成為王茂元的東床快婿,真可謂毫無操守可言。

就這樣,牛李兩派都不肯重用李商隱,致使其一生鬱郁不得志。

其實,李商隱是文學上一個天才,但在政治上卻顯得格外單純和幼稚。

他完全沒有想到,從他進入令狐楚幕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蹚進了黨派鬥爭的渾水了。從他踏進王茂元府的第一步起,他就背上了“叛徒”的罵名。

但他其實是一個傳統計程車人,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他不肯奴顏婢膝地做權貴的附庸,也沒有老謀深算的政客們的精明。

他這種堅持操守的品行和性格,和他所處的黨派相爭的時代背景是水火不容的。所以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年輕的李商隱或許沒意識到這一點。

但此時,李商隱已經40歲,已經在很多幕府做到幕僚,飽經了仕途險惡,看慣了宦海沉浮,他早已對這一切太熟悉了。他也看透了世態炎涼,自知人生無望。

就在在這種情況下,李商隱寫了這首詠蟬詩。

這首詩抓住蟬棲高飲露、悲鳴欲絕這兩個顯著特點,突出描寫其“高難飽”、“恨費聲”的處境,關合自己志行高潔而不免窮困潦倒、滿腔悲憤而無人同情、羈宦漂泊而欲歸不得的悲劇命運。

所以,這首《蟬》不是簡單詠物,而是李商隱一生的傳神寫照。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同樣詠蟬,三人之所以如此迥然不同,和他們所處的時代,他們的性格、他們的遭遇有莫大的關係。這種時代背景和性格,也造就了他們不同的命運。

這三首詠蟬詩,可以看作他們性格和人生際遇的寫照。

虞世南躬逢貞觀盛世,他的《蟬》恰如立身高潔的清唱,從容不迫,信心十足。

駱賓王生值武后當朝之時,他的《在獄詠蟬》就是忠而被謗的怒吼,滿腹憤懣,無處訴說。

李商隱寄身於黨派相互傾軋的晚唐,他的《蟬》好似困頓無依的哀鳴,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清代詩論家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說: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

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

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比興不同如此。

也指出了不同地位、不同遭遇、不同氣質的詩人在各自的詠蟬詩裡表現出來的不同個性。

不過,這三首詠蟬詩雖然面目各異,但都是詠物寓懷的佳作。

三位詩人揮動他們的生花妙筆,用無色之墨繪出一副傳神的自畫像,用無聲之弦演繹著一曲不被流俗之人所理解的內心獨白。

從這一點上說,他們又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

三人詠蟬,為何一人身居高官,一人鋃鐺入獄,最後一人英年早逝?

大家好,我是程雪衣,一個古代歷史文化和古典文學重度愛好者,喜歡寫作,樂於分享。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那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