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文|VBS府鑫老師

編|品璇

本文開始之前,想問問各位同學,來學唱歌的最原始目的是什麼?相信各位的目標都很簡單,就是─『

想要唱歌變好聽

』。但!有些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唱歌”這件事反而越學越迷惘,甚至越唱越不好聽。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目標轉移了,初衷從『想要唱歌變好聽』開始漸漸轉移成為了『

我只想要把發聲技術搞好

』。到底怎樣的目標才是對?我們今天要來用嚴肅的態度聊一下這個議題。

什麼是好聽?

首先,先仔細想想,你什麼時候會覺得你的朋友唱歌好聽?又或者你的朋友什麼時候會覺得你唱歌好聽?

是不是都是一些很隨機的時間點?比如說:4小時K歌房裡的某幾分鐘/某幾首;或者是走在路上隨便哼哼唱唱的隨機30秒;又或者是一群人喝完酒不小心脫口的兩段旋律?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為什麼都是這些

很隨興放鬆

的時候?

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因為唱的人“感覺”對了,聽的人相對也“感覺”對了。

所以喜歡一段演唱,其實就是我們對這段表演的觀感體驗有一個正面的感受。

那麼問題來了─『

如何使其變成常態呢?

』,以下提出幾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A.) 多仔細的聽音樂

要唱得好聽,我們肯定要有一個對於好聽的想像。怎麼樣有一個對於好聽的想像,從最初級開始,就是先吸收一首歌裡音樂本身給你的感受,這個感受當然很主觀,但也唯有開始一天一天的積累這些主觀的感受,而後才有辦法知道自己大概要唱什麼樣的感覺給聽眾。這個過程即是一個人

審美的建構

,更是一個藉由聽眾的反饋更改自我審美的一個過程。

拍子、律動、斷句的能力即是源自這個過程。最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流行樂之王 ─Michael Jackson。在他的眾多作品當中,並不是每一首歌都需要很強的發聲技巧才能唱得到,但!如果拍子或是律動安置不良,整首歌給人的『好聽度』就會下降。不能說一定會不好聽,但是味道絕對會是不一樣。所以強烈的建議大家在建構一個強大的審美之前,不仿先從

臨摹

開始。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B.) 背景與人設

我們會發現有些歌曲只適合第一人稱的人設角度去演唱,有些則是適合第二人稱,有些則是第一、第二人稱都可以。所以在唱的時候,我覺得有必要選好這個設定。因為完成了

人稱設定

,才有辦法用對的角度來對應一首歌的歌詞,再更深一步的延展出這首歌的背景——不管是原始的背景還是歌者自己所賦予的背景,至少都會是鮮明的,那麼聽眾就會易懂且帶入感亦會比較深刻。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C.) 語感

講白了就是口氣,也就是

情感表達

,這裡我們可以理解成說故事的能力。我們都知道要判別一個人的心情如何,可以透過表情、說話的語氣、說話時使用的文字以及一些肢體動作等等。在演唱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透過這些管道(特別是口氣),表演者可以散發一些核心訊息給觀眾/聽眾,觀眾/聽眾才會知道表演者想要他們用什麼樣的心情來接收他所描述的故事。所以有些時候明明音準跟拍子都對了,卻就是沒辦法好聽,大多時候都是因為語感不對。沒有由內而外(發自內心)的帶入感,通常歌曲會變得空洞沒有溫度,所以有一些表演會讓你有種說不上好聽但也不難聽的感覺,就是因為『

缺乏語感

』。

透過注意這三個要素,聽眾才容易跟演唱者有共鳴,才會有“好聽”的感覺出現。

什麼是發聲技術?

那我們回到學唱歌這件事情上面,為什麼大家很多時候會側重在

發聲技術

上,而不是前面講的那些東西呢?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第一,因為前面a。b。c。三點的那些觀感是

因人而異

的、標準是浮動的。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以及個人經歷都不一樣,所以就算演唱者已經有一個明顯的大綱設定,但是就是有人會覺得普通甚至不喜歡。好比說把一首比較草根的歌給白領階級的人聽,他們應該不會太有感才對;又或者是一首道出練習生辛酸經歷的rap,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共鳴度其實也不是很高,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圈粉也是要看緣份的,不能強求。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第二,發聲技術的

標準值

很明顯。發聲技術講求的是發聲動作上的物理變化,所以有做到就是有做到、沒做到就是沒做到,是非常明白的事情。說白一點,把發聲技術做好,比“如何唱好聽”好理解太多。

大多數的人來尋求幫助,是因為他們高音(或是低音)沒辦法唱、音不準或者是音高到了特定音域會躁動、音色無法控制(像是隻能氣音或是隻會擠卡)或是一些說不上來的小瑕疵(比如說抖音的速度沒辦法控制,或是沒辦法讓聲音變清脆之類的),這些小問題就更應該要透過

發聲技術調整

才得以改善或是最佳化。

總結

發聲技術確實沒有辦法讓唱歌馬上變“好聽”,充其量就只是讓唱歌變“能聽”。但是我們可以把發聲技術想像成解鎖各種可能性的鑰匙,我們必須拿到了那些鑰匙,才有辦法開啟

更多可能性

,朝著“變更好聽”的核心前進(前面提到的A。B。C。)。

當然發聲技術不好,不代表不會唱歌或是一定唱不好聽,只是可以通往核心的門的選擇比較少而已,並不代表沒有辦法好好的演唱。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

總歸一句話,

發聲不是唱歌的一切

,但是一旦沒有發聲技術,很多事情都會做不到又或者是沒有辦法改變。

最後給各位同學一些建議,我們在學唱歌的時候可以把自己分身成兩個身份:一個是

練習技術狂

,一個是

愛唱歌的自己

,兩個人要做的事情不太一樣。“技術狂”就是負責把關發聲技術,去拿到這些門的鑰匙,再把這些鑰匙交給“愛唱歌的自己”,讓他隨心所欲的自由進出。即使哪天鑰匙掉了也不用慌,再請技術狂找回來就好啦!這樣才有辦法兼顧發聲技術與聽眾的聽感體驗,也才是演唱的長久之道。

發聲技術對「唱歌變好聽」來說最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