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修己而治人,內聖而外王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修己而治人,內聖而外王

【原文】:

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建樹者,其所建樹的不能撥除;善於抱負者,其初心不會失去;子孫因而對祖先的祭祀話動不斷。

這種善建善抱的品德用於修身,其德行可以純真不二;用於治家,其德行可以餘及家人;用於治鄉,其德行可以延長到更大的範圍;用於治邦,其德行可以極其充沛有力;用於治國,其德行可以普及天下蒼生。

所以要從修身的角度審視自身,從家風家訓角度審視家,從鄉風民俗的角度審視鄉,從諸侯國治國理政的角度審視諸侯國,從天下民心的角度審視天下。我是怎麼認識天下的萬事萬物呢?就是用這種方法和道理。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修己而治人,內聖而外王

【感悟】:

本章老子在本章中闡述了聖賢君子“修身、傳家、治國、利天下”的價值觀,注重要從道行和德行的兩個維度修煉自身,家庭、事業才能根深葉茂的道理。

1、“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個人有建樹的德行品格,則不容易被拔除和損毀;一個人有抱負的本心初心,就不容易脫離大道。一個有道德修為和志存高遠的人,其格局和境界就會越寬廣,其事業基礎則越深厚;其初心理想就不會輕易改變,內心才真正有力量,雖百折而不撓,堅韌而不拔,初心而不改。

2、“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留給子孫後代最寶貴的傳家寶絕不是金銀財富,而是一個人最優秀的精神品德和善行。《司馬光家訓》曰: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遺子孫,子孫未必讀;積陰德於冥冥中,以子孫長久之計。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些家風家訓,那麼這個家族子子孫孫都會興旺發達,綿延不斷。

3、“心上用功,事上磨練”。若把道心修為付諸於我們自身,自己的德行就會是真實純正起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若把這個道心修為付諸於我們自己的家庭建設,自己的德行就會是豐盈餘慶,家庭就會幸福美滿;若把這個道心修為付諸於自己的團隊管理,自己的德行就會受到發自內心的認同,向心力、凝聚力就會倍增;若把這個道心修為付諸於社會民眾,自己的形象口碑就會厚重豐滿,就會被人們尊崇、擁戴並擴大傳播和影響力,美譽度和信任度就會提升。“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恥也”。

4、“反求諸己,推己及人”。我們遇到問題時,用正確的三觀來觀照自己,並以仁愛之心去對待別人,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心性品質,大體上就知道此人一生的成就了,所以人品是最重要的。我們以自己家人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家,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觀察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就知道這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興旺發達的程度。我們透過觀察鄉里的民風民俗,就會知道這個鄉里民眾的文明幸福程度。我們以利天下之心來觀察這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風尚,就會知道這個社會的和平安寧程度。

綜上所述:老子在文中教導我們以“內聖外王”之道,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修煉自己的德行,厚德才能載物。個人德行越高,所呈現的生命狀態就越美好,就會更自信地去利益他人,家業興旺,福澤子孫。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修己而治人,內聖而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