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早在二十年前,旅美華裔藏石家胡可敏編著過一本中英文對照的《供石觀》(The Spirit of Gongshi:Chinese Scholar’s Rocks),其中專題介紹了美國三位“文人石”收藏家的藏石,包括理查德·羅森布魯姆(Richard Rosenblum)、伊恩·威爾遜(Ian Wilson)和華裔畫家、收藏家王己千。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清代馬曰璐刻銘木化石“小玲瓏”

印象深刻的,是伊恩·威爾遜的一方包裝盒上有著清代揚州著名藏書家馬曰璐刻款的木化石“小玲瓏”,這方木化石,如同傳統山子類供石造型,色澤褐黃,質地玉化,瘦漏透皺,玲瓏剔透,匪夷所思,由此也顛覆了筆者——相信也是很多石友——對於木化石的觀念。之後,一直在留意木化石之中還有沒有這類奇品。當然,最終還是一無所獲。因為,矽化木要形成如此漏透孔洞,確實難度太高了。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小玲瓏”區域性

也是在同年的5-8月,威爾遜在芝加哥藝術學院舉辦個人雅石展,並將其二十多年來收藏的賞石彙編成《怪石》(Spirit stonesof China:The Ian and Susan Wilson Collection of Chinese Stones)一書,採用中國古籍線裝書的裝幀形式,印刷精美,其中也收入了這方清代木化石。

在威爾遜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舉辦個人雅石展之際,香港出版的亞洲藝術鑑賞英文雜誌《Orientations》記者曾經專訪了他(刊登於1999年5月期),威爾遜羅列了自己購藏“文人石”(他稱“文人石”為“靈石”:Spirit stones)的優先順序:“四面自然石,配有古雅的底座;從母體岩石分離的三面自然石,配有古雅的底座;經過最佳化的石頭,

凸現

其現有優點,配有古雅的底座;經過雕琢的現代石,配有新的底座。”很顯然,這方石頭是其首選的“靈石”,因為它不但有原配(舊配)古雅的紫檀座,而且石頭面面可觀。

早在1994年,旅居美國的當代水墨畫家劉丹,曾經為此石作了一本寫真冊頁《小玲瓏十二面容姿圖》(11。2x23公分),從十二個角度分別作了描繪,並分別配以書法題詞。一石有十二面可觀,這已經超過明代畫家吳彬為米萬鍾藏石所作的”十面靈璧圖“了,堪稱絕無僅有。或許,劉丹正是受到吳彬”十面靈璧圖“的影響而有此創作。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劉丹《小玲瓏十二面容姿圖》畫石一頁

曾經看到過威爾遜家中廳堂的佈置照片,這方石頭被置於靠牆的案桌上,居於最重要的位置。可見,威爾遜對於此石也是情有獨鍾。這方石頭其實非常小巧,甚至有點不起眼(高20公分,寬9。5公分,厚6公分),但是氣場很強,說明確實是一方好石頭。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伊恩•威爾遜家中廳堂陳設

畫家劉丹在所作冊頁題詞作詩中,其實已經明確點明這是一方靈璧石了:”韋森氏(指威爾遜)……有靈璧石,雖高不盈尺,而雍雍穆穆,物之尤者也。“”此石之貴,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頂有踵,奇中之正者也,靈璧之德者也。”“石高不滿尺,王相獨從容。飄來西洋後,每被視作童。轉側永珍俱,顧盼慣自雄。願借韋公邸,一酺靈璧宗。”不過,不知何種原因,威爾遜卻認定這是木化石(《Orientations》雜誌則介紹其為Pseudomorphic opal,即假晶蛋白石)。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劉丹《小玲瓏十二面容姿圖》書畫合頁一折

其實,這方石頭究竟是什麼石種,原藏石紫檀盒蓋上的刻銘應該會提供可靠線索。只是,這個刻銘一直未見真身,所以,石種是何便成了謎。

直到近日,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發圖,其中有這方藏石盒蓋刻銘拓片,以及該石几個側面的照片,來源於“香山唐氏小玲瓏新館藏”。這應該已經是民國年間的事。香山唐氏,應該是指出自廣東香山縣(包括如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廣州市、佛山市部分地)的名門望族,如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就是香山人。小玲瓏新館主人具體是誰,無從查考,不過其齋名肯定是與這塊清代木化石相關的,亦可見當時藏石之風之盛。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小玲瓏”藏石盒蓋刻銘拓片

這方藏石盒蓋刻銘拓片,為行楷書,一開頭,便明明白白點明瞭:“此宋坑靈璧石也。”分別有八景:小玲瓏峰、小西嶽、萬笏峰、合掌巖、五老峰、珠澗、疊壑重臺、層雲,石中肌理分別有鬼臉皴、斧劈皴、捲雲皴等,“曰皺曰透曰秀曰瘦曰漏,眾美具備,有不可名狀之趣致者,其在斯乎。”可見,確實不同凡響。最後刻銘是:“此予齋中第一銘心絕品之石,因名之曰小玲瓏山館也。是為之記。馬曰璐。”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小玲瓏”之“小西嶽”(左)和“小玲瓏峰”(右)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小玲瓏”之“合掌巖”(左)和“萬笏峰”(右)

馬曰璐,是清初著名藏書家,與其兄馬曰琯合稱“揚州二馬”,祖籍安徽祁門,後遷居江都(今揚州),以鹽業起家成為鉅富。兩人俱有詩名,禮賢下士,慷慨好義,名聞四方。馬氏兄弟確實有石癖,如近代徐珂輯錄的《清稗類鈔》,其中有一則“馬嶰谷藏靈璧石”,講的就是馬曰琯藏石的故事。不但如此,馬氏兄弟居家街南書屋以及藏書樓“小玲瓏山館”之名,也是因石而名。

不過,按照記載,所謂“小玲瓏”是一方太湖石(其殘石至今猶存揚州東關街新建的小玲瓏山館“十二景”中的看山樓,上面留有篆書“玉山高並”以及楷書“小玲瓏山館馬氏清供”和“玲瓏山館”印章字樣),馬曰璐當年在《小玲瓏山館圖記》中有明確記載。而這方藏石及其盒蓋刻銘內容卻未見書證,“小玲瓏山館”取名的由來與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圖記》的說法也大相徑庭。兩者一小一大,尺寸懸殊,如果兩者說法(石頭)只能選其一的話,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了。

俞瑩:撲朔迷離“小玲瓏”

清代小玲瓏山館遺石

只是一直沒有搞明白,威爾遜為何置畫家劉丹的巨眼和原藏石盒蓋刻銘而不顧——也有人認為不像靈璧石,認定這方石頭是木化石。這方石頭究竟是否靈璧石,可能也是一個謎。

匯石融通/俞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