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散文|請接受美好事物的背面

回望過去的一年所寫下的文字數量幾乎可以做成一部中篇小說了, 對我來說不看其他外在的獎勵光這個數字也足以令人驕傲了。

可是這些文字在這一刻看來似乎已經完全失去了原本的底色,它不再是單純地只為喜歡和快樂所書寫,它開始迎合別人,迎合大眾,甚至想要迎合所有人,卻唯獨忘了它誕生的目的。

感知到這些之後,我開始無從下筆了,我是該繼續地去迎合別人和平臺,去追逐自媒體日新月異的飛速變化。還是該沉靜下來去探尋內心最真實的所感所想。

紀實散文|請接受美好事物的背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糾結的心情呢?因為最近看了一本名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樣一本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

或許很多人聽過這本書的名字和看過這本書的相關文章,我也是這樣,大概是三年前我就知道這本書的大概內容,曾經也寫過這本書的相關內容,雖然對這樣一本書一直懷揣著好奇心,可是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能翻開這本從名字到封面都給人一種青澀校園戀感覺的小說。

直到這幾個月感覺自己的文字越來越趨於功利化,每一篇文章都浮現著兩個大字“浮躁”再也沒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行文舒緩且愉悅的感覺了。

紀實散文|請接受美好事物的背面

甚至長期的。只輸出不輸入,導致自己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就像用完的牙膏盒,擠擠總會有,但總歸是斷斷續續,沒有那麼順暢輕鬆。

因此我開始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閱讀中,這就是我翻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原因。

可是讀完之後我陷入到一種更糾結的心情當中,不知道是該遵從自己內心感受,把書中感知到的所有負面與黑暗一股腦全部傾注於筆端。還是依舊去迎合讀者,迎合社會把所有負面的東西在下筆之前就過濾掉。

或許這樣做你們會喜歡,可是自始至終在我的認知裡沒有黑夜只有白晝,怎能算是完整的一天呢?

紀實散文|請接受美好事物的背面

並且就像書中房思琪所說的:我對世界殘酷的認知都來源於書本。由此可見不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文學世界裡負面的東西都是隨處可見的。

另外在書中作者林奕含還多次提到過世界的背面,社會的背面,人性的背面。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每種物體在迎光而上時,背後都會有 陰影,並且迎面的光線越強,其背後的陰影則越幽深。

就像麥家的長篇小說《人生海海》裡的上校,表面有多麼的光鮮亮麗,內心就有多麼的腐朽不堪。

說這些並不是為了讓自己在寫負能量的東西時,寫得理所當然,而是想告訴大家這些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即使不想直面,也應該知道這些東西是必定存在的。

紀實散文|請接受美好事物的背面

這就像是同一部電影卻分別反映出2D3D和4D不同的感知體驗。有的人選擇去看2D電影,他們不需要這部電影帶來多麼深刻的情感體會,平面的畫面能夠帶來一絲微笑就足夠了。

而選擇3D電影的人則對影片裡的人物的聽覺視覺多了一份好奇心,想要從故事裡人物的視角去看一下他們眼中的世界。

最後選擇4D電影的人是懷揣著同理心去進入這個故事,故事裡主人公經歷的每一陣清風;每一絲細雨;每一次情緒的崩潰;每一次開心的大笑都能夠感同身受。

所以每個人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是可以分成三六九等的,你可以在別人傾訴痛苦的時候選擇不聽不看,但你絕對不能否認別人的痛苦是無病呻吟,因為你不是他,你又怎麼能說他的痛苦是假的呢?。

紀實散文|請接受美好事物的背面

所以說你可以只選擇去看2D電影,但你不能說4D電影裡面的風和雨都做得好假呀,因為不論是什麼樣的痛苦,在你沒有親身體會過的時候,你都沒有資格去肆意評論別人痛苦的真假。

其實這篇文章可以濃縮成三句話:

一,現在我對於文字很糾結,是該寫別人喜歡的,還是該寫自己喜歡的?。

二,如果以後我遵從了內心,字裡行間不再是滿滿的正能量,請你們諒解。

三, 對於他人的痛苦你可以選擇不聽不看不理解,但你不能說別人無病呻吟。

本來以上這三點我都可以拿出來單獨成文,讓它們變得更具體,可是我不想寫,因為我知道沒有人喜歡看這些東西,用行內話來說,這就是一篇自嗨文,可是我就是想自嗨一下,不為流量,不為讀者,不為讚美,只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