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桶,打穀機的前世今生,你們哪叫什麼呢?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一轉眼從炙熱的夏天轉入收穫的秋季。走出鋼筋混泥土的城市牢籠,投向親切的田野,一片富麗堂皇的金色撲面而來。金黃也是一年四季中獨特的色彩,它將預示著一個豐收年。

拌桶,打穀機的前世今生,你們哪叫什麼呢?

廖哥拍攝秋季稻田

放眼望去,金黃的畫布上一方小框。那是收割機在勤快的進行著穀子收割。站在田邊的水泥路上看著畫著小方格的收割機,忽然間想起小時候每到這個季節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們都會互相幫忙進行打水稻。之所以叫:“打水稻”是因為那個時候的水稻是用打穀機打,而不是像現在用收割機進行收割。

拌桶,打穀機的前世今生,你們哪叫什麼呢?

廖哥拍攝

說起打穀機的第一代,

應該叫做“拌桶”,它是用木板製作成像船或長方體盒子的主體,再用粗布或麻袋類材料給搭上一個棚。收穀子時周邊的鄉親們會自發的互相幫忙,打一場穀子至少需要5、6個人。大家一起吃大鍋飯,分工合作。先用鐮刀將成熟的水稻整齊割下,堆放成小堆。負責拌桶的再從地上抱過來,取合適的量拌在桶的內邊處摔打將稻穀脫離稻草。因為脫粒全程用摔,而方言中摔叫做”拌“所以第一代打穀機就形像的叫拌桶。

拌桶,打穀機的前世今生,你們哪叫什麼呢?

第二代打穀機

在第一代的基礎上,船身的一頭安裝上了大號狼牙棒形的大轉輪,再配以曲軸和變速齒輪,用腳踏板進行驅使大轉輪高速轉動。一般一臺打穀機需要兩個人同時踩動。

拌桶,打穀機的前世今生,你們哪叫什麼呢?

當兩人使勁踩動踏板驅使轉輪快速轉動再將割好的谷把放在高速轉動的轉輪上,穀粒就會被幹淨利落的打下來。由於人工腳踩用力不勻稱,踏板向下時力氣大,往上覆位時力氣小。轉輪速度產生變化就會發出”嗷“的一聲。連續踩動的收割時節,鄉村的山間地頭到處迴響著”嗷嗷嗷“的叫聲。

第三代打穀機

用電動機或小型汽油發動機,終結了人力腳踩時代。但還是沒能解決要用人工和鐮刀勻割谷把的問題。但這個時候打穀子只要能把水稻整齊割好。打下來就不怎麼耗力氣了。

拌桶,打穀機的前世今生,你們哪叫什麼呢?

而這兩年的田間地頭這種電動或氣油打穀機也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集成了從割到收的高速機械收割機,從過去的收一畝田要7、8個人忙一天,到現在一個人一臺機的幾分鐘。不得不感嘆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時代發展的真是越來越好!

我是廖哥,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記的

關注我,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