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外遠行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三千里外遠行人

今天覆習白居易的《冬至宿楊梅館》,原文如下;

十一月中長至夜,

三千里外遠行人。

若為獨宿楊梅館,

冷枕單床一病身。

三千里外遠行人

這首詩的大意是: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十一月,時逢冬至,這是一年之中黑夜最長的夜晚。如今,自己遠離故鄉,遊宦在外地,不能和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同歡慶節日。怎麼能夠承受這般苦寒,獨自睡在異地的楊梅館裡面?勉強支撐著一副有病的身子,頭枕著冰冷的枕頭,孤單地和衣而睡。

三千里外遠行人

據記載,因為白居易喜歡作詩譏諷朝政,所以,不討人喜歡。從而造成在官職調動上,只是接連不斷地被調任外地,就是沒有被調回京城。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之時,寓居異鄉,心情相當之差,悲涼之意註定是無法排遣的。於是,就創作了這首《冬至宿楊梅館》。

三千里外遠行人

白居易這首《冬至宿楊梅館》是一首七言絕句。透過描寫自己遠離家鄉,漂泊在外,又恰逢冬至這一重大節日,別人都是家家團圓、歡聚一堂,而自己卻是孤身一人,拖著病體,孤孤單單,冷冷清清,夜宿楊梅館時的孤寂心境。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思鄉情懷。

偉大的詩人杜甫曾經寫道:“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詩中所說的冬至作為四時八節之一,在唐宋時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當到了這個時節,漂在異鄉外地的人們都要紛紛往家中趕赴,正所謂“年終有所歸宿”。由此可見,冬至節在過去的年代,重要性非同一般。

正因為古人十分重視這個節日,其營造的氣氛必定是祥和而溫馨的,場面也必然是熱鬧又喧囂的。白居易並非聖人,即便是聖人也肯定不願意遠離親友,獨自漂泊在外,內心難免會“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又怎麼能夠免俗呢?除了遙望故里方向,賦詩一首,如鴻雁悲鳴,又能怎樣?人生悲涼,痛哭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