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寬恕,你心中的那道坎兒,最終會絆倒誰?

談到寬恕,想起來發生在我身邊的兩個真實事情。

我和小姑子是初中同學。她是個心直口快無話不談的人,心裡藏不住事兒,同學之間、周圍領居有啥事兒都會像竹筒倒豆子一樣一直倒完了才放心。

她出嫁沒兩年,孩子剛過了一歲生日,公公婆婆就提出來要分家。她老公兄弟三人,因為分房子的事,她和老人有了矛盾分歧,後來多次生氣吵架,最後不歡而散,以他們小兩口帶著孩子搬出來自己租房子住結束。

婆媳間有了距離摩擦矛盾少了,卻埋下了深深的隔閡多年無法化解。

在搬出來的日子裡,小姑子自己做飯照顧孩子,又要工作,吃了不少苦頭。她把心中的怨恨都歸咎於趕他們出門的老人,之後和老人斷了往來。每逢過年過節,只有她老公帶著孩子去看望老人,每次回家來她發洩心中的不快總要生氣。到後來漸漸的她不再管這事兒,任由爺孫們來往,反正她不回去。

23年過去了,她婆婆去世,老公公也八十四歲了,而她心中的怨氣依舊未消。他們就住一個村裡,常低頭不見抬頭見,小姑子表面裝的像沒事人一樣,其實,內心的折磨只有她知道。

不寬恕,你心中的那道坎兒,最終會絆倒誰?

無獨有偶。

每次回婆家,總能見到鄰居中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獨自居住。慢慢熟識了才知道老人有兩兒子,一個就住在村裡,另一個在縣城居住。但是兩個兒媳都不歡迎老人去自己家住,只是兩個兒子輪流回來陪陪老母親。

說起原因來卻是幾十年前的老黃曆了。老人年輕時給兩個兒子同時娶了媳婦,兩媳婦兒又同時懷孕生孩子,老人為了不惹麻煩就誰家也不去伺候月子,也不給看兩個孫子。

有一次,大兒媳婦工作忙,把孩子留給奶奶帶幾天,沒想到這孩子出了意外摔斷了腿,落下殘疾,一個女孩子長到大腿還是有點跛。從那時起這個媳婦記恨婆婆,再沒回來過。

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這兩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生子,過上了自己其樂融融的小日子。但因為她們,母親和奶奶之間的矛盾隔閡卻難以撫平。

不寬恕,你心中的那道坎兒,最終會絆倒誰?

人常說,時間是治癒創傷的良藥。這句話只適用於願意選擇治癒創傷的人。

如果一輩子抱著創傷不放,再長的時間也無濟於事。

今天剛看到一句話:一個人罵了你一句,你記了一天,他就罵了你一天;你記了一年,他就罵了你一年;你至死都記得,他就罵了你一輩子。

小姑子也好,村裡老人的兩媳婦也好,都記得自己當年自己受過的委屈不公而過了這麼多年,都以為當初的肇事者應當承受這樣的後果。

殊不知,不寬恕別人的同時,也囚禁了自己。

選擇寬恕,不是懦弱,而是通向自由!

不寬恕,你心中的那道坎兒,最終會絆倒誰?

電視劇《寬恕》裡,主人公肖一航在經歷了生活中的種種苦痛之後,還常安撫自己和家人:

“人要學會消化痛苦,這樣在人的一生中,快樂的比例就會大於痛苦的比例。消化痛苦,時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勇氣。”沒錯,是直面自己內心的勇氣。

這和傷害你的人無關,當年的事實已經形成,關鍵是這麼多年裡,你如何看待和選擇對待這件事的態度。

正如劇中的主題曲:“用寬廣的胸懷去執行人生的算術,用寬厚的心態面對命運的角逐;用寬容的笑臉把心中的空白填補,用寬宏的愛意把人生的密碼解讀;不再計較得失有無,幸福就會悄悄惠顧;不再計較榮辱厲害,內心就會獲得救贖……當今天的失去變成明天的財富,有一種力量就會來臨,它叫寬恕……”

非洲黑人領袖曼德拉被監禁27年,出獄後他曾說過一句話:

“當你邁向自由時,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你仍在牢籠之中”。

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幸福為一件事耿耿於懷,睚眥必報。

不寬恕,你心中的那道坎兒,最終會絆倒誰?

說到寬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圖圖大主教寫的《寬恕》一書最有說服力。書中他面對黑人對白人的仇恨有個原則:

世上沒有不能寬恕的人。

他們成立了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在這裡無論是加害者還是被害者都得到了心靈的救贖。

書中有句話更能詮釋寬恕的重要性:

報復的行動,頂多只能短暫緩和我們的疼痛,唯一能讓我們平復過來,找到平安的辦法就是寬恕。

最重要的書中還講到寬恕的四段程序:

一,把事情說出來。把被傷害的具體過程講出來,是有療愈功能的。

二,正視內心的感受。理解並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正視而不掩蓋。

三,予以寬恕。

四,重建或放下這段關係。

寬恕是種能力,我們要學會它,從寬恕中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