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社恐”的真面目,過自己想過的自由生活

最近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在介紹自己或解釋事情時,會給自己貼上一個“社恐”的標籤,“社恐”似乎成為當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中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社恐”似乎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病。所謂“社恐”,原本指心理學中的“社交恐懼症”。在這一症狀下,個人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的人以及社交情境,產生明顯的焦慮、驚懼和自主神經症狀。相對於心理學的定義,許多給自己貼上“社恐”標籤的年輕人,往往是表明自己不擅長與人交往或踏足需要展示自己的社交場合,害怕尷尬,更習慣於私密圈子或獨處,在社交時會感受到壓力並且表現得比較緊張。那麼,面對“社恐”我們應該怎麼辦?怎樣去戰勝它呢?

《談話的力量》寫道:引起人們緊張的通常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人們由事件所聯想出來的不好信念。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曾經就這個現象進行過總結:“人不是為外物所動,而是被自己對外物的認識所左右。”心理學家將這些由事件自身引起的信念分成四大類:逃避、恐懼、以偏概全、要求過高。

逃避。把自己感情上的不愉快歸咎於外界事物。不論電視劇還是現實中,很多男孩或女孩暗戀自己的心愛之人,卻不敢表白,一想到可能會被對方拒絕,就害怕緊張。這種想法就是逃避不愉快的源頭。

有什麼辦法能克服這種想法呢?首先,自己要相信,緊張是因為害怕事情出現自己預料的不好的結果,而不是事件的本身。然後在心裡默默地或大聲說出來“停”!打斷腦子裡的胡思亂想,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就可以了。心裡學家研究表明,只要相信這個理論,就能從緊張中解脫出來。

2。恐懼。就是自己嚇自己,設想事情會變得糟糕、可怕、恐怖和無法承受,而導致的全身出汗、心跳加速、腦供血不足等生理上的反應。

有一次,家長課堂的老師讓我給新一期的學員做分享,因為從來沒有在那麼多人面前講話的經歷,就擔心自己會因為緊張忘詞,怕說的不好遭到別人的嘲笑。導致緊張得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就連拿稿的手也因緊張抖了起來。當磕磕絆絆分享完,發現事情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可怕,即使出錯了,大家也沒嘲笑我,而是用掌聲來鼓勵我。

所以戰勝恐懼的方法是:當我們在心中把對事物的用詞換成“倒黴”、“不便”時,比如我分享的這件事,只要對自己鼓勵說,只管大膽的分享,如果有失誤的話,那就倒黴了,不過我也能接受。恐懼感就自然消失了。

3。以偏概全。給自己貼上特定的便籤。以前有過失敗的經歷,就定義自己為失敗者;以前膽小,就給自己貼上“膽小”的標籤。如果承認這些標籤,就形成了週而復始的惡性迴圈。

在孩子的教育上,這個特別重要,不要因為孩子喜歡惡作劇,就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要發現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比如雖調皮,但他唱歌很好聽,參加歌唱比賽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此,不要盲目的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要問問自己和別人得出這樣結論的依據是什麼?所以過去的不代表未來,掙脫過去讓人不愉快束縛,多去找尋優秀的、積極主動、成功的經歷,過自己想要和嚮往的生活。

4。要求過高。為了理想中的完美,嚴格的遵循一些行為準則,就在自己和別人之間築起了一道屏障,阻礙自己的成功。

猶太人有一條諺語:“完美是優秀的敵人。”

人們經常遵循的一條準則是,必須等一切完美之後,才冒風險去做。記得我在準備自己的婚禮時,提前再怎麼做好萬全之策,還是有些小突發情況,婚禮當天不知誰把電源插頭碰了,音響不出聲了;裝飾門貢的人員因為塞車來遲了等等。規則沒有一層不變的,“變化”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很骨感。所以自己讓自己醒悟過來,把自己從過高的規則中解脫出來。用理性的思維去做事,我們的社會交往才能更從容自信。

你所懼怕“社恐”,其實就是一隻紙老虎,你只要看清它的真面目,就無所畏懼了,從此可以從容自信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笑薇讀書

揭開“社恐”的真面目,過自己想過的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