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慾望,有錯嗎?

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俞敏洪老師連線羅胖。就職場中的35歲現象談了各自的看法。

其中羅胖說了一句話,大概意思就是:“如果35歲你還到處投簡歷,說明你的人脈和社會網路沒有發展起來。” 這顯然是一句正確的廢話。過去的已經過去,大家想知道的是,接下來怎麼辦。

羅胖還是那個羅胖,依然是我們熟悉的心靈按摩大師。

其實一開始羅胖剛出來的時候,我還挺喜歡他的。當時他在優酷講一些歷史知識,我覺得挺好的。但到後來在跨年演講上吹捧papi醬和迷濛,再到販賣焦慮和知識付費,我就覺得有點不對勁了。

說到底他也只是一個主持人。說好話是他的本職工作。如果踏踏實實地做好說書先生的工作,沒有什麼不好。

但當他開始大玩知識付費,被資本捧在天上的時候,他那種自詡為知識精英,高高在上的傲慢就暴露無遺了。

這就讓我想起一個故事。說有一頭驢馱著一尊金佛,它走在路上,大家見到他就跪拜。後來有一天,他沒馱著金佛就出去了,路上沒有人跪拜它。它很不解,旁邊的高僧告訴他,大家拜的是佛而不是你。

書裡的知識是科學家,是前輩們的經歷總結積累的,不是說書人創造的。他們就是理解以後講給別人。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也當然有價值,但過於傲慢就不免有欺世盜名之嫌。畢竟,他們不是那尊佛。

這種現象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普遍。比如我在B站知識區就見過一個海龜博士UP主,在回答粉絲問題的時候不情不願,看著就很彆扭。當然最大的重災區還是某乎。

作為曾經的線上教育從業者,這種情況我在很多老師身上也能看到。

用鄭強老師的話說,讀點書算什麼呀。

2017年隨著直播時代的開啟,我就跟老闆說,知識付費的時代差不多結束了,所有付費的終將變成免費。羅胖也看到了這點,所以後來的吃相越來越難看,他不得不這樣,因為知識付費的風口已經越來越窄了。

隱藏在商業焦慮之下的,還有另一個更深層原因:無盡的貪慾。

像俞老師和羅胖這樣從小地方走出來的成功人士們(就事論事,沒有對小地方的朋友不尊重的意思,請不要誤解),苦難的童年讓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失衡。當他們終於把握住機會時,就會瘋狂反彈。就要用更大的成功和掙更多的錢來彌補童年的匱乏。他們的勇敢也是因為本來就一無所有。

所以我們會進入低慾望社會,根本原因還是經歷的苦難太少。

我們經歷的苦難跟我們父輩那個時候是沒法比的。但他們的付出不就是為了我們不像他們那樣過苦日子嗎?

低慾望社會,不就代表他們的願望實現了嗎?

當然,完全沒有苦難是不可能的,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我們也有自己的苦難。那就是被工業機器的齒輪卡住脖子無法呼吸。

人生不可能永遠在冒險,社會也不可能永遠高歌猛進。畢竟我們在神通廣大,也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均值迴歸,這就是大自然的一種自我調節吧。用一句歌詞來說,就是“激情褪去後的那一點點倦”。

很多人覺得低慾望不好,這其實是對陌生事物的本能牴觸+思維慣性。過去如此,未來就該如此嗎?低慾望下,人們就不能生活了?不能幸福了?以北歐為例,這個地區的人民,慾望也低得可怕,但他們的幸福指數卻全球領先。人們生活得很平和,不會沒完沒了的996,更多的時間花在親近大自然上。

據說老愛說過一句話“你無法用提出問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別再想著如何消滅低慾望,而是回到生活本身,學會適應和享受這樣的生活。

我不相信低慾望就會讓我們走向滅亡。誰知道一零後們會不會每人生5個孩子呢?與其擔心虛無縹緲的未來,不如過好當下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