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再別康橋》

很難想象寫這麼美妙的詩歌的人是個不負責任的渣男。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讀到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在初一的時候,當時12歲少年的心就被深深打動。居然有這麼美的詩句,韻律、節奏、語言,都是那麼美好。

我記住了這個叫徐志摩的詩人,並找到了他更多的詩歌來讀。徐志摩、戴望舒以及後來遇見的汪國真、席慕蓉等人的詩歌點綴了我青春期的生活。那時候,汪國真的詩歌背下來寫進作文,獲得老師的表揚,都是非常開心的事情。

再後來閱讀更多文獻資料,知道了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領袖詩人。茅盾、郁達夫等人都對徐志摩的文學才華表示讚賞。陳從周在《徐志摩年譜·編者自序》中說:

“在五四運動後,他對白話文、白話詩的提倡,尤其是以方言入詩、入文,開現代詩文中運用新語彙的先鋒,這些都向著傳統的舊文學挑戰。雖然形式上過於唯美,但他的行動方面,仍然是前進的。”

可是因為個人情感生活,尤其是和第一任妻子張幼儀的故事,讓很多人對其人品頗有微詞。

下文將從徐志摩所寫的悼亡散文《我的彼得》來分析他婚內出軌拋妻棄子,在痛失愛子之後又悔不當初的複雜情感。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徐志摩

一、濃得化不開:情也依依,愛也依依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散文的特色可以從用他自己的一篇散文標題“濃得化不開”來形容。

和冰心的清新婉麗、周作人的沖淡平和不一樣,

濃烈就是徐志摩的抒情詩式的散文的重要特點,也是一個重要標誌。他的思想和情感透過美化的形式以濃烈的風格表現出來,形成了所謂的“志摩式的散文”。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這種散文,都是一些抒情詩式的文字,讀來十分動人,會被作者代入那種美妙的意境中去。他的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外帶一篇《秋》。

《我的彼得》是收錄在徐志摩的《自剖集》裡的一篇悼亡文,以表達對早夭的孩子彼得的思念和懺悔。

《自剖集》裡的作品都寫得非常真摯感人,尤其是哀思輯中的文章,總是把對親友的追念與他對人生的感嘆及自我靈魂的解剖結合在一起,寫得溫柔、蘊藉、感人至深。

《我的彼得》讀來催人淚下,徐志摩在寫作此篇的時候的確是真情流露,字裡行間都散發著父愛的溫馨。

這篇散文是徐志摩在聽音樂的時候,認識一個八九歲的小友,想起了早夭的彼得,他如果在世,也該有這麼大了。

想起了可愛的小彼得,那個已經魂歸天國的小彼得。但是可憐的他,居然無法進行回憶,因為他沒有參與到小彼得的成長過程,那珍貴的日日夜夜,他沒有與孩子的共同的生活經歷。所有可供回憶的關於小彼得的所有情節,都是孩子的媽媽和大大轉述的。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小彼得生前照片

對於沒有參與到孩子成長過程的這方面,徐志摩是後悔的,是深深懊悔的。如今,小彼得已經離開多年,所有的懷念只能空想。

“沒福見著你的父親,知道你,認識你,愛你,也把你的影像、活潑、美慧、可愛,永遠鏤上了我的心版。……那時間我,……覺著心裡有一個尖銳的刺痛,這才初次明白曾經有一點血肉從我自己的生命裡分出,這才覺著父性的愛像泉眼似的在性靈裡汩汩的流出;只可惜是遲了……”

對早夭的彼得深深的愛和無比的悔恨充斥在他的文字裡,令讀者讀來也感同身受。

可是為什麼徐志摩會沒有親自撫養他親生兒子呢?為什麼所有關於兒子的可愛故事都要經歷其他人的轉述呢?如此疼愛兒子的父親,是怎麼會缺位孩子的成長的?

這就要從他的情感經歷中去找答案了。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張幼儀和徐志摩

二、信仰感情:迷失在狂熱的愛情裡,婚內出軌拋妻棄子不顧一切終成空

徐志摩在他的散文《落葉》寫道:“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也許我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感情性的人。”他也多次說過他的比是“沒法駕馭”的“最不受羈勒的一匹野馬”。

文如其人,他本人對待感情也是不顧一切的,完全無法用自己的理性去控制自己的情感。

前文提到的問題——為什麼如此喜歡孩子的徐志摩會缺位孩子的成長——可以從他的情感經歷中找答案,現在就來揭示答案。

當初在劍橋大學,他對林徽因一見鍾情,就想方設法想要恢復單身,以便和林徽因在一起。於是那時候他就向已經懷孕的張幼儀提出離婚。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左:林徽因 右:徐志摩

張幼儀那個時候已經為他生了老大,正懷著老二,也就是彼得。但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的徐志摩,完全顧不得自己的親生骨肉,冷漠地要張幼儀去打胎,他不歡迎這個孩子,他不要這個孩子,以便順利和張幼儀離婚,去繼續他熱烈的戀情。

張幼儀不敢打胎,說聽說打胎會死人。徐志摩冷酷地說:“坐火車還死過人呢,那麼你看大家就都不坐火車了嗎?”

這種話實在是冷酷到底了,張幼儀後來在哥哥的幫助下,在德國生下了彼得。生下彼得之後,徐志摩聽說了孩子生了下來,於是立刻從英國趕過來,和張幼儀辦理離婚手續。

張幼儀也算是徹底死心了,同意離婚,並且獨自撫養彼得。

這也就是為什麼徐志摩沒能參與到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原因。後來徐志摩並沒有獲得林徽因的愛情。他如此狂熱,不惜與原配妻子離婚,拋妻棄子,嚇壞了林徽因,於是林徽因最終拒絕了他的愛情。

徐志摩沒有得到林徽因,後來娶了陸小曼,至於是否幸福也很難講。畢竟愛情初期的甜蜜和幸福過去之後,就是真實的生活。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陸小曼和徐志摩

“對著這不完全,不如意的人生,誰沒有怨,誰沒有恨,誰沒有悵惘?……我們是遭放逐,無形的解差永遠在後背催逼著我們趕道:為什麼受罪,前途是哪裡,我們始終不曾明白……”

徐志摩對於他拋棄張幼儀的行為是有懺悔的,他對彼得說:“就是你媽,彼得,她也何嘗有一天接近過快樂與幸福,但她在她同樣不幸的境遇中證明她的智斷,她的忍耐,尤其是她的勇敢與膽量……”

三、回顧半生:深刻進行自我剖析,隱約透露厭世思想

在他的《自剖集》裡,尤其是悼亡文,他把對親人的追念與他對人生的感嘆以及自我靈魂的解剖結合在一起,因此讀起來十分感人,而且蘊藉而深刻。

在《我的彼得》中,他將真誠的悲哀,透過客觀的追敘表現出來,貌似冷靜,實則流淌著感情的潛流。

他從活著的彼得的母親張幼儀、大大以及他自己所受的折磨,聯想到死去的人的幸運;在對死者的祝福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表現了他超脫的、無可奈何的厭世思想。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在回顧了張幼儀轉述給他的彼得在世的時候,那些可愛的表現之後,徐志摩又表達了一番對彼得的思念和失去他的痛苦。然後筆鋒一轉,從懷念轉為羨慕,羨慕彼得來人世間短短几年,又回到了“天父的懷抱”,而不像他們,在人間繼續受苦。

“你來人間真像是短期的作客,你知道的是慈母的愛,陽光的和暖與花草的美麗,……你回到了天父的懷抱,……你的小腳踝上不曾碰著過無情的荊棘,你穿來的白衣不曾沾著一斑的泥汙。”

而徐志摩嚴重他們這些仍然在世的人們,是受著苦的:“但我們,比你住久的,彼得,卻不是來作客;我們是遭放逐,無形的解差永遠在後背催逼著我們趕道……想回頭已經太遲,想中止也不可能,我們真的羨慕,彼得,像你那謫期的簡淨。”

字裡行間都顯示出對彼得早夭的羨慕,以及對自己遭受苦難的傷感和無奈。

如果徐志摩一味地抒發他的個人情感,而缺乏透徹的分析,大膽的解剖,那文章就會失之空泛。他敢於剖析社會、人生以及自己的思想。

把解剖刀指向社會,這也許還不太困難,但是用這把刀來剖析自己的思想,就不太容易了。

他曾經說過:“我也絕不掩飾我的原形:我就是我。”

他說:“我既是你的父親,彼得,比方說,為什麼我不能在你的生前,日子雖短,給你應得的慈愛,為什麼要到這時候,你已經去了不再回來,我才覺著骨肉的關連?”

他還說:“你生前我不知欣喜,你在時我不知愛惜,你去時也不能過分動我的情感。我自分不是無情,不是寡恩,為什麼我對自身的血肉,反是這般不近情的冷漠?彼得,我問為什麼,這問的後身便是無限的隱痛;我不能怨,我不能恨,更無從悔,我只是悵惘,我只能問!明知是自苦的揶揄,但我只能忍受。”

他敢於直面自我,剖析自我,並且將之訴諸筆端。

讀到這些地方,哪怕再覺得他是渣男的,也會覺得被感動。

徐志摩《我的彼得》:婚內出軌拋妻棄子,痛失愛子悔不當初

他的《自剖集·第一》中,除了《北戴河海濱的幻想》之外,其餘五篇都是寫於1925年末至1926年4月,這段時間是徐志摩思想苦悶的階段,他說:“我的自剖文不是解剖體的閒文,那時我個人真的感到絕望的呼聲。”他分析了自己思想的變化:好動變成了拘謹,活躍的心也變得沉悶了。

此段時間,各種苦悶的事情襲上心頭,加上彼得早夭,他幾乎抑鬱了,總是覺得人生來受苦,“我什麼都不願意的。全是灰色的,重的,悶的”。

寫在最後

徐志摩34歲的短暫一生,寫了很多詩文,愛了幾個才女,失去了一個孩子,最後生命終結於一次空難。無論他生前對原配妻子是否無情,在失去他的孩子的時候,他的懺悔和悲痛是真實的,甚至那些悲觀厭世的情緒都是真切的。

我們很難去用一個單一的態度去評價他,其實,怎樣的評價,他也聽不見了;不如就去他的作品裡,體會一下他留下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