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與許冠傑將廣東白話這種當時流行樂壇的下里巴語種帶進市場的創舉有所不同的是,譚校長不僅充分的享受了前人的栽樹成果,並將這種下里巴最終改造成“陽春白雪”,這一切透過1979年的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到1984年《霧之戀》,也算是基本大功告成。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雖然粵語的俚語還間或可見,但主體框架已經換成了更適合主流傳唱,並可以在當時東南亞更多地區擴充套件。而也正是校長的身體力行,為今後香港主流樂壇曲風奠定了一種基本的成形框架,簡而言之,這種曲風要比許冠傑草創的粵語歌更多一點優雅、一點浪漫、一點時尚、一點理想,更能很好地與歌手的偶像氣質所匹配,因此也更能適應新一輪的市場需求形勢。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情愛在這一刻成為了主題,而它的根源歸根結底正是當時香港在經濟方面蒸蒸日上的繁榮,在優越的生活面前,大都數的憤怒和抱怨反而顯得那麼不真實,於是,甚至連當時被稱為搖滾樂隊的“溫拿”組合的音樂也顯得那麼青春煥發和洋洋得意。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而此時人們最需要的享受生活的細節,在最敏感和最纖細的那一點上,盡情享受到滾滾紅塵中的五味點滴,愛情成了最好的釋放口,而日後成為香港樂壇永恆標誌的譚詠麟,當時憑藉著情歌這一殺手鐧站穩了市場,也在市場的反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雅而不澀、怨而不哀、濃而不醉、甜而不膩、痴而不狂的獨特風格,而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發行的被稱為譚氏“愛情三部曲”的《霧之戀》、《愛的根源》和《愛情陷阱》正是集這種風格之大成的專輯作品。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愛!愛!愛!對愛情追根溯源的《愛的根源》專輯做為“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黃金篇,自然少不了對愛的煊染和擴充套件。可以說正是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那些香港詞人的集體努力,造就了香港歌壇的一個永恆的盛世。

如果要用比重來說明成就,那麼那個時期香港詞人的功勞顯然要達到60%以上,這樣的比例,顯然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流行樂壇都很少有過的。而從另一程度上來講,這樣的高峰也註定了十幾年後香港樂壇在華語流行音樂圈裡的沒落,首先是作曲人資源的天生簣乏讓本應是音樂做為主導的樂壇變得後繼無力,同時由於作詞人過多的把主題集中在某幾個焦點上,也讓後一輩的詞人在本就視界相當侷促的題材中,再也挖掘不出什麼有意思的新意。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不過,在《愛的根源》推出時,林敏聰、鄭國江、林振強、向雪懷等詞人的細膩文筆還是讓人覺得頗有新意和美感的。故事的主角通常是衣食無憂的公子哥兒,弱化甚至掩蓋了具體的職業、年齡、健康、理想等等現實情結,而把愛情這個主題引向更為純粹的純二人世界裡,並在這個基礎上虛構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愛情內容以及心理活動,由此將都市人閒情逸致的一面無限的放大,並最終放大出一種細膩又敏感的情感思維。

而這也正是目前仍在延襲使用的香港情歌路線。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詞作與曲作的吻合,拋掉對當時香港樂壇原創力量簣乏的批評,至少在選曲的眼光以及模仿外來曲風的能力上,香港唱片製作人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

像這張專輯裡,重新填詞的作品數目就過了專輯歌曲總數的一半有餘,其中既擁有南佳孝、玉置浩二這些當時日本樂壇的當紅唱作人的名曲,甚至是彼時還不為人們熟知的韓國作曲人李鎬俊的作品也被選進了專輯,而正是這首由林敏聰重新填詞的《愛在深秋》,日後成了校長的招牌經典,從這一點上以阿Q的語法講,那就是選曲重新改編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其過程往往包含了——品味、眼光以及對市場滸趨勢的預判能力……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譚詠麟的聲線其實並不擁有那種一鳴驚人的豔麗,不過在《愛的根源》這張專輯發行時,卻是他與八零一代港樂曲風最佳的默契期,《夏日寒風》裡的怨而不哀、《酒紅色的心》裡的濃而不醉、《我愛雀斑》裡的甜而不膩、《誰可改變》裡的痴而不狂,以及《愛在深秋》和《愛的根源》裡的雅而不澀,不僅把以許冠傑為代表的嬉皮情歌和以葉麗儀、徐小鳳等女伶式的風塵情歌帶到了雅俗共賞的新層次,同時也因為譚詠麟在處理情歌時的多樣性情感運用,而奠定了他在香港流行樂壇日後的至尊地位。

《愛的根源》——奠定譚詠麟香港歌壇一哥地位的專輯

所以說,《愛的根源》代表的不僅僅是譚校長的情歌根源,更是香港樂壇黃金十年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