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一個離異重組家庭的典型代表,如何在複雜家庭關係中長大

沒想到鄧超竟然有這麼耿直的父母,因為在鄧超出生之前,父母雙方各有兒女,鄧超是這個家庭中的第四個孩子,屬於超生,給他取名鄧超!

鄧超出生在南昌一個特殊的重組家庭。母親帶著大姐、父親帶著大哥和二姐組成了一個再婚家庭,然後有了鄧超。雖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父親對鄧超是最嚴厲的。

一般來說,可以獲得完整父母愛的鄧超童年本可以很幸福,為什麼父親卻對他最嚴厲?父親嚴厲背後的初衷是什麼,這值得去思考。

我們可以把鄧超成長之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步,家中求愛不得,街頭少年稱王

毫無疑問,染長髮,戴耳環,鄧超是個反叛少年,15歲,為弄文憑,天天泡迪廳的鄧超被爸媽慫恿考藝校。學校裡,鄧超綽號“混世魔王”,酷愛抱打不平。常見校園群毆之前片刻寧靜,一群男生右手腕綁著白毛巾,就等鄧超吃完飯把盤子一翻,訊號一出,所有人翻柵欄而過……

傳統認為:“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但事實總是相違,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獲得父母足夠的愛與關注,一旦這部分在家裡無法獲得,就會尋找其他的來源,而對於青少年來說,同伴、幫會是最便捷的途徑,

江湖義氣很容易獲得別人的關注,肯定和讚賞

,有人挺你,自然感覺很好。

在九型課程上,朱惠東老師提到自己非常“溺愛”女兒,他說對孩子的愛從來不會過多,恰恰是

得不到愛的孩子才會早戀,才會拉幫結派

第二步,父子衝突升級,深夜離家出走

在鄧超逃學一個多星期後,父親終於知道了鄧超逃學的事情。他氣急敗壞地把鄧超強行從舞廳押回家,嚴肅地說道:“你太不成才了!瞧瞧你那長毛!明天你就把頭髮給我剃了,把衣服換了,老老實實地回學校上課去!”鄧超一挺脖子:“我不回去,我現在只想跳舞,一天不跳就難受。”父親氣得“啪”地一聲甩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你太讓我失望了!才幾歲啊?怎麼變得像個小流氓似的不學好?”

鄧超捂著臉狠狠地瞪著父親,對父親多年來的不滿在心裡爆發了。幾天後,鄧超用自己領舞得到的收入,偷偷地買了張去廣東的火車票就離家出走了。

每個少年都有離家出走的夢想,只是一種是對父母的極度失望,另一種是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鄧超屬於前者,殊不知在父親說“你太讓我失望了”之前,鄧超已經用行動向父親表達失望很久了,只是因為他是個孩子,還不懂得如何去表達內在的失望,所以才走上一條自我毀滅,以獲得父親關注的道路,而這次矛盾的激發,使得他對這個家徹底的失望,才選擇離家出走。有多少孩子根本不想回家,不信去看看那些在網咖裡,街上混的,有多少成年人也不想回家,他們在公司加班,他們在車上抽菸,他們在夜店裡撒錢。

是什麼讓家變成了一個人不想回去的地方

第三步,至失去方知珍惜,借白頭才解心結

找不到兒子,父親急得一夜白了頭,那一晚,充滿了自責。他請了假每天騎著腳踏車不停地去尋找,人瘦了一圈。直到半個多月後,父親才從鄧超的一個同學那裡得知鄧超在廣東惠州。他立即和妻子買票連夜趕到惠州,來到他住的旅館。在旅館整整等了兩天,也沒見著兒子。

兩天後,鄧超終於回來了。看到坐在電梯門旁的像兩座雕塑的父母,他驚訝不已。半個多月沒見,鄧超這才發現父親的頭髮白了許多。低下頭,鄧超本以為父親會罵他打他,可父親什麼也沒說,只是默默地撫摸著他的頭髮。隨後,鄧超隨父母一起回了南昌。

你不可能用一個恨的方式獲得一個愛的結果,

除非我們看到了愛,不然不可能悔改。

第四步,因愛而歸,為愛而戰

回到家後,鄧超聽從父母的建議,考取了江西省藝術學校。後又靠如中戲,畢業後,鄧超開當些小配角。

2005年父親暈倒,得了很嚴重的腎病,要終身靠透析維持生命。

鄧超回家照顧父親,回到劇組時,同事對他說:“鄧超,你的頭髮怎麼一下子白了這麼多?”鄧超忽然想起了自己當年離家出走時,父親為了他半個月頭髮全白了的事。

鄧超感慨:“我們父子之間,曾經的關係冷若冰霜不可調和。可父親病後,我終於明白,親情需要及時珍惜,因為人生無常,有很多遺憾是無法彌補的。”

想必,在多年前的那個不眠之夜,他的父親也是這麼想的吧。

在重組家庭中,雙方父母往往都會為了“公平”,對自己親生的孩子格外嚴厲,生怕偏袒親生的,忽略帶來的孩子,也恰恰是這種想法最易造成問題。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人口流動的加劇,離婚問題不可避免的顯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在主要城市裡,機率上講每三對夫妻就有一對會離婚,那重組家庭的出現也就顯而易見了,可問題是原來家庭的矛盾還沒解決,在新婚裡還帶著原來家庭的怨恨,比如鄧超的老婆孫儷是單親家庭,

從小母親教育她的就是恨自己的親生父親。這樣新家庭關係怎麼處理得好?

再加上雙方前任伴侶對孩子的探視和撫養,以及新孩子與兄姐的問題,這妥妥是一團亂麻。

所以啊,奉勸一句,伴侶關係出現問題,想辦法去解決,不要指望換一個可以奏效,

用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舊的問題是最沒有智慧的。

如果說婆媳關係是兩個家庭的關係,那麼這種重組家庭勢必面臨四個家庭的問題了,處理其中的衝突需要的不僅僅是方法和技巧,更需要先從根本上理順家庭關係裡的位置與次序,也就是該聽誰,誰做老大,誰做老二,就好像一個公司,誰是老闆,誰是經理,一旦位置和次序確定了,再去理順關係就簡單多了。

昨天推薦了海寧格的《誰在我家》,書中講述的是家庭執行中的一些自然法則,如果我們去遵守,花費很少的精力就可以有幸福美好的家庭;如果違反了,就會在家庭以及孩子心中產生很多問題,最後焦頭爛額。

在家庭系統裡面,

伴侶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要麼給孩子帶來壓力,導致人生的挫敗;要麼讓孩子過度放大自我,導致自我膨脹,無法適應真實的世界。父母是我們的第一個老師,當父母將伴侶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子女會透過他們來學習如何和異性互動,將來的伴侶關係也會更和諧;生活中伴侶關係不佳的多半是原生家庭有困難,自己沒有學會如何愛另外一半。

然後,

夫妻關係優先於原生家庭關係

。太多的人未經伴侶同意就去接濟照顧自己的父母,甚至是兄弟姐妹,往往會導致很多的伴侶不滿,不滿的不是接濟,而是現有的家庭關係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人們會對自己的父母非常愛和尊重,這沒有問題,但父母從不指望可以從子女那裡獲得什麼,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快樂的,這份愛是向下傳遞的,如果你是父母亦是如此。

還有,

新的家庭是優先於原有的系統

,隨著離婚率的增高,會出現更多的重組家庭,在重組家庭裡面,需要銘記原來的關係已經結束了,你們可能因為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問題聯絡,但各自組建家庭之後,就必須以現有的家庭為核心,無論上段婚姻帶給你了愧疚、憤怒、怨恨也好,都必須過去,如果依然有情緒,表示依然在原有關係中,是沒有辦法處理好現在關係的。

家庭系統裡面,

內在愧疚必須自己去面對

,鄧超的父母因為自己離婚的原因,對自己原有的子女會有一份愧疚,這份愧疚令他們對原來的子女更好一些,而對後面的鄧超更為嚴厲,他們內心的聲音可能是“看,我已經對他這麼嚴厲,對你們這麼好,你們幾個就不要責怪我們離婚的事情了”,這樣他們可以不用去面對自己的愧疚了。

一旦能夠了解到以上三點,就可以來檢視現在自己的家庭,看看其中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及時作出調整,改變自己的認知,現有一個意願上的改變。

戴志強老師曾經說過,“

所有和能力相關的學習,都必須透過練習來進行

”,處理家庭關係的能力也是如此,如果僅僅是頭腦的知道,對我們會有一些幫助,但更大的改變來自於專業的老師幫助我們呈現自己的家庭模式,幫助我們理順現在的家庭關係,處理好現在家庭中的矛盾,這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不但可以讓我們更加輕鬆幸福的生活,更能夠防止自己的子女走上老路,讓家庭裡的不良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