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就像如花在野,要開得絢爛,長得茂盛

日本茶聖千利休的“茶道七則”中有一則是“如花在野”。意思是“花要插得像在原野中綻放一樣”,因為自然環境中生長的花朵才是最美的,以此來表達對自然的讚美和敬畏,借而悟道。

茫茫人生,每個人猶如花草一般,在生命中用力成長。

寫作者寬寬在自己的新書《如花在野》中提到,近而立之年,成長的不惑,成為一種突破,是穿過人生的喜悅和篤定。

書中用23篇生活哲學隨筆,分享了作者對於成長的種種思考和感悟。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一如多多野花在自然中奮力的綻放,不負這生而為人的旅程。

生而為人,就像如花在野,要開得絢爛,長得茂盛

一、人生的慢時光,來自心靈的寧靜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移居大理三年,起初並不知道這處山水會給自己什麼樣的指引。如今,卻感到了理想的生活,在自然中隱居生活;到山間漫遊,尋找詩意。

有人問,人生到底是什麼?

其實,人生是成長,是心靈和身體的成長。

有的人並不安於鄉下清簡光陰,願意追尋繁華。也有的人囿於城市的鋼筋水泥,嚮往自然間的流水和花開。

生命中,如果除去那些世俗的意義,估計沒有人不願意接近自然,和山水為伴。只是太多人被世俗牽絆,無法真正做自己喜歡的事。

作者告別城市,在春天的大理,深居簡出的獨自狂歡。她認為只有生活沒有美感是俗人;不知生活的本色而談生活美學,是偽君子。俗人不可憎,偽君子可憎。

世間有很多人,明明喜愛俗世生活,卻非要裝出一副君子的德行,實在讓人討厭。

在城市也好,在鄉村也罷,人生的慢時光,都來自心靈的寧靜。看畫和寫詩,只是一顆心和一支筆的事情,和環境無關。

生而為人,就像如花在野,要開得絢爛,長得茂盛

二、生活的真趣味,來自自我的陶冶

作者喜歡畫,曾把一副《虢guo國夫人遊春圖》的古畫製成桌布,請人貼在客廳的牆上,結果被工人說這事情即費工又看不出啥好看,還說成“虎”國夫人也是有趣。

作者從一幅畫中得到生活的感悟,他在工人的眼中,是一件差事,費力,費時,但工費一樣。在作者的眼中,她收到了這幅畫的啟蒙,中國畫是一個具有極致美感的意象世界,那些山水畫家會說:“人須養得胸中寬快。”

有一位朋友曾痴迷於崑曲,把《牡丹亭》各種版本都看了一遍。有一次被鄰居提及,竟然說她很是喜歡《金瓶梅》,朋友一口老茶,差點噴在鄰居的臉上。

首先,這兩個東西並沒有什麼相干,估計鄰居連《牡丹亭》講的什麼都不知道,憑著自己的印象說出一個鉅作來,真是尷尬。

後來,這位朋友再也沒有和鄰居談論過文學和戲曲,真怕自己葉公好龍,讓鄰居有什麼其他的誤解。

人生在世,有些喜歡,自己懂得就好,實在不適合見人就普及的。

情操和趣味,自己陶冶就好,遇見同頻的人,可能一句話就明媚了一個春天,遇見不同頻的人,笑笑就好。

生而為人,就像如花在野,要開得絢爛,長得茂盛

三、鄉愁和理想,都在一念之間

作者在大理的冬天,經常想念家鄉的雪。

每一個人對於成長的記憶,最後都會化為四季的風景和灶臺的食物。所謂家鄉,不過一碗鄉愁。

你想念什麼,什麼就是最美的。那些逝去的人和事,那些未去的遠方和不曾抵達的夢想,都會成為一種美,每每想來,便妙不可言。

鄉愁和理想,也都在一念之間。

很多的時候,我們想念家鄉,無非就是想念那些過往。因為過往不會重來,所以才會懷念。

在當下的每一刻,想起過去的事情,都是美好的,那些靜止不動的事或人,在腦海裡只留下了美好的一面。過往多是用來消弭當下的雞毛和蒜皮的。

人們總是把理想的生活想的太好,其實,理想,是一種憧憬。如果你有一顆欣賞美的心,那麼無論在哪裡都會喜歡自己的生活,喜歡自己的人生。

作者在書中說:“人間世裡,悲欣交集。”那些對於過往的銘記,會在此後人生的不知什麼時段,會從記憶中輕輕蕩起,與當下應和。那便如同是憑空而降的閒暇,如偷來的一段閒靜光陰。

生而為人,就像如花在野,要開得絢爛,長得茂盛

作者在《如花在野》書中寫到:人的生長,自有樂趣,是一種不停修剪的樂趣,也是在密林中努力向上探取光線的樂趣。人生長長短短,人們短短長長,所有的理想都是找到更好的自己,所有的想念裡,都是那個曾經很好的自己。無論如何,生而為人,就應該如花在野,要

開得絢爛,長得茂盛,才不枉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