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今年2月底,“國營西北第六棉紡織廠行政樓”被列入西安歷史建築保護名錄,連同之前被列入歷史建築保護名錄的“西北第三棉紡織廠大門、西北國棉五廠——五環集團主廠房、西北第一印染廠老建築群”一起共同構建起了紡織城的歷史記憶,再次彰顯了蘇式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

青磚厚牆、冬暖夏涼、古樸肅穆……這些前蘇聯建築特有的歷史符號是一代甚至幾代西安人不能磨滅的記憶。

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紡織城街景

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紡織城街景

如今,在灞橋紡織城的街巷裡散步,灰牆紅瓦,樹影斑駁,看著老人在小區的樹蔭下搖著扇子在閒聊,身後的鐵絲上曬著被子,小狗靜靜的臥在凳子下,從他們交談的目光中,能感受到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也能感受到時光緩緩的流過。

當下,在西安這座古城裡,50年以上的老建築越來越少,而在西安東郊的紡織城卻有著一大批超過60多年曆史的蘇式建築,它們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雲。

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和品質提升。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功能,推進老舊樓宇改造。至此,城市更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發展已從存量空間向增量價值開始過渡和轉化,而灞橋區在紡織城片區進行著自己的探索。

半個多世紀之前,蘇式建築幾乎佔據了西安城四分之一的城市格局,根據《西安市志》記載,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時期,西安被確定為工業化建設重點城市。全國156項前蘇聯援建重點建設專案中,布點在西安的有17項,專案數量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在那時,西安基本形成了西郊電工城、東郊軍工城、紡織城的工業和城市格局。

從那時開始,這裡逐步形成了以國棉三、四、五、六廠,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紡織印染企業為支柱,以西北電建四公司、紡織科研所等十餘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叢集。

上世紀80年代的紡織行業堪稱陝西出口創匯第一大行業,彙集了眾多龍頭紡織企業的紡織城地區在城東崛起,圍繞紡織業,各種機械製造、物資運輸等企業也紛紛在這裡紮根,紡織城地區一時間成為大型企業雲集、產業工人聚集的地區。

1988年最鼎盛的時期,這裡的紡織工業總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4。5%,曾經一度佔據了全西安一半的紡織業產值,是全省第一大行業和第一利稅大戶、創匯大戶。

90年代以後,由於政策調整、競爭加劇以及管理體制落後,紡織業遭受巨大沖擊,紡織城逐漸衰落。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來帶的就是產業轉型的痛苦。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在。

2018年,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關於組織實施老工業區搬遷改造重點工程的通知》,確定了全國25家老工業區搬遷改造重點工程,而西安市灞橋區老工業區是陝西省唯一列入該計劃的老工業區。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灞橋區老工業區將聚焦

“城市更新再造,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兩個領域,用好城市發展基金,推進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最佳化城市空間佈局,加快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棚戶區和老舊社群,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這個曾被譽為“西安小香港”紡織城,見證了共和國輕紡工業的輝煌歷史,如今這裡留下了大量的蘇式建築。

這些典型蘇式建築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迴廊寬緩伸展。二是“三段式”結構,“三段”指的是簷部、牆身、勒腳三個部分。在紡織城內,無論是老職工宿舍樓還是辦公樓房,都能看到蘇式建築的身影。

如果你在灞橋的紡三路散步,一定會被幾個充滿紡織城元素的雕塑和街邊具有特色且時尚的店鋪的所吸引,而社群紅白灰的外牆上,鏤空雕刻著紡織元素,雕塑的梭與絲線交匯,在綠意的襯托下,充分體現了紡織城獨特風貌和歷史人文內涵。

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這就是灞橋的一條特色文化商業街。透過保留老舊的蘇式建築風貌,外觀以舊做舊、內部改造裝,加入時尚的休閒文化元素、整合多元化的消費資源,打造成為集特色商業、休閒餐飲、文化創意展示、老建築風貌展示為一體的特色街區。

近年來,灞橋區在加快紡織城產業升級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快紡織城核心區的老城區改造。在改造中,灞橋區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完成的思路,以打造國家級老工業基地示範區為目標,創新思想盤活資產,轉變方式激發活力,充分挖掘紡織城舊城區的特色和亮點,透過自主拆遷、引入專案、合作共建等方式,一方面全面改善舊城區配套設施,完善原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結合棚戶區、老舊社群改造和廠區再利用等多種形式,逐步改變舊城的城市功能、佈局、產業結構,使舊城機能得以完善,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除了紡三路特色街區將利用老式建築改造外,其他專案也在依託現有資源變“舊”為寶:比如依託六棉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優勢資源,對六棉光明區四棟老式建築進行新型社群改造,使其涵蓋養老、健康、診療等多種功能,使老年人老有所養、安度晚年;利用原四棉老式建築的閒置資產,與陝西旅遊飯店管理集團合作建設了欣源景緻酒店。

當然,早在2007年,一些藝術家根據北京“798”的啟示,集聚在紡織城,開設工作室,逐漸形成了紡織城藝術區(後改名為半坡國際藝術區)。

這些專案充分挖掘和展示灞橋特有的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好具備時代印記的蘇式特色建築,更好對紡織城老工業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建築資源整合利用、發展特色文化展示和主題旅遊,使之與半坡國際藝術區、三棉國際創意文化街區、鐵路主題公園等融合發展,共建西安文創街區新高地。

“對於我而言,城市生活構成的記憶和經驗,也是一種‘鄉愁’。”紀錄片《紡織城》的導演王楊說到。

一些人的故鄉在鄉村,對村莊的記憶的是鄉愁,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一些人是在城市裡出生與長大的,並沒有很多鄉村生活經歷,鋼筋混凝土之中的城市生活也就是這些人的“城愁”。

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城市更新之街區改造的灞橋探索

灞橋紡織城透過這種方式,保留了曾經的記憶,也讓生活充滿煙火氣,更提升了城市的品質。一方面是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傳承,同時也為舊城更新改造起到了一個示範作用。

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克梅曾講過:人的一生中有兩樣東西是永遠不可忘卻的,這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如今的紡織城,將這兩個不可忘卻的事物融合了起來,既保留了珍貴的文化記憶,又創造出新的特色街區。近期,千呼萬喚的的懷舊老鐵軌和觀光列車鐵路主題公園已建成開放,可以去看看哦。

作者:終南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