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記憶中有多久未曾感受真正的沉默,徹底的寂靜?

白晝自不用說,身處城市中逼仄角落的我們,總是躲不過那些交頭接耳、車水馬龍,周圍的一切都是如此喧囂,遍尋不得一處淨土。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然而夜晚又如何?一座座燈火通明的不夜城將黑暗放逐,夜空盡是明亮的孤獨。

這一切總讓我聯想到《雙姝奇緣》中,來自城市的米拉貝與鄉村少女雷妮特追尋「藍色時光」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夜晚與白晝交界時數秒左右的完全寂靜——的故事。

電影裡的沉默,無聲的愛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電影也可以成為無聲的藝術,一種感性的但無聲的藝術。愛也是無聲的。

我想提出一個愛的定義:“愛就是宣言過後的沉默。”人們說:“我愛你”,接下來只能是沉默。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因為無論如何,這句宣言創造了一個情景。它與沉默的關係、與身體的在場,適合於電影。電影也是一種身體的藝術,一種裸體的藝術。

這樣,在電影與愛之間就產生了某種親密的關係。——阿蘭・巴迪歐《電影作為哲學實驗》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自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有聲電影誕生以來,演員從啞巴的狀態中解放,開始能夠暢所欲言。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阿爾喬生在《爵士歌手》(1927)裡的放聲高歌,則是對這一歷史瞬間到來的完美註腳。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如果說,聲音的出現充滿了歷史的必然性,發聲是電影必須完成的使命,那麼電影裡出現的沉默瞬間,卻又意味著什麼呢?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祖與佔》(1962)中祖與愛人凱瑟琳(讓娜·莫羅 飾)在多年之後,與好友佔久別重逢,短暫的交談之後三人馬上陷入失語。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彼此沉默的瞬間,天使剛飛過”。特呂弗借德國人祖之口道出法國人的諺語,尷尬的三角關係僵硬在一片沉默裡。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此後戈達爾更是將沉默的戲謔進行的徹底。《無法之徒》(1964)裡,弗朗茨難以忍受奧迪爾(安娜·卡里娜 飾)和阿瑟之間的親密,提議道:"既然沒什麼話可說,那我們乾脆沉默一分鐘吧"。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不僅僅是三人保持沉默不語,整個電影也隨之進入無聲的狀態,我們同劇中人物共處這真實的一分鐘的惡作劇。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然而電影裡突然間的沉默,人物的聲音從中消退,鏡頭裡的資訊量被無限降低的同時,反而激發我們對眼前無聲的世界的想象力.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而此時沉默所產生的停頓、阻滯、沉澱之感,不但沒有削減電影的魅力,反而成為戲劇性而又特權化的瞬間,讓電影變得更加的電影。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

電影中的“靜默”,帶給人的不是安靜或者祥和,反而是一種怪異和緊張。

我們習慣了有環境音、臺詞和背景音樂的陪伴,一旦陷入一種絕對的安靜,反而會引起觀眾的注意。

電影中的沉默,不是冷場,而是成為戲劇性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