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01 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

“爸爸,我想活,我還小。”“到2000年,白俄羅斯人都要死光了。”

聽到這些話,任何一顆柔軟的心都會為之動容。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曾經被核彈攻擊過,也知道核彈的威力究竟是怎樣的。二戰結束之後,除了核試驗之外,核彈沒有被再用於戰爭。但是核武器以及核能仍然時時刻刻在威脅著全人類。

實際上,日本的廣島、長崎核爆並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日本的福島核洩漏也不是。

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災難是1986年4月26日發生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的核洩漏事件。

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30年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現場

該事件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9000人,間接造成的死亡人數達數十萬,全世界範圍內共200萬人受到核輻射的影響,其中27萬人致癌。核洩漏所釋放的有輻射性的核物質一直擴散到了東亞太平洋地區,中國也受到了影響。

不過在這一次核洩漏事件發生後沒幾年蘇聯就解體了,人們把關注的目光就轉移到了蘇聯解體這件事上,對於切爾諾貝利事件開始逐漸淡忘。

諾貝爾獎獲得者、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新著《切爾諾貝利的祭禱》透過對一個個核災倖存者的採訪,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殘酷的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回憶。

02 白俄羅斯,被忘卻的受災地

本書講的是一連串的個案,不過在這些個案中始終貫穿一個主題,那就是切爾諾貝利事件雖然發生在烏克蘭,但是對烏克蘭的鄰國白俄羅斯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白俄羅斯也是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中受害最嚴重的國家。

白俄羅斯人口大約在1000萬人左右,令人震驚的是至今仍然有200萬人生活在核輻射的汙染之下。在核洩漏發生之前,每十萬名白俄羅斯居民當中,腫瘤病的患者有82人,在核洩漏發生之後到如今,白俄羅斯的居民當中,每十萬人當中就有六千名腫瘤病患者。

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事故30年後,附近空無一人的“幽靈城”

白俄羅斯曾經是一個森林之國,不過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發生之後,白俄羅斯全國境內26%的森林受到汙染。

這次核洩漏還向大氣中釋放了五千立方米的放射性元素,其中大約百分之七十飄落在了白俄羅斯的土地上,而這些都是以往人們所忽視的。

更為可怕的是,發生爆炸的切爾諾貝利四號核反應堆的石棺現在已經有了洩漏跡象,一旦再度發生洩漏事件,那麼其後果會比切爾諾貝利事件更為可怕,白俄羅斯會遭到更大的災難。

03 來自底層的回憶與呼喊

心理學家,彼得C。:

我們為什麼要記住?我的問題……不過我已經與你說了一些……我也明白了一些……我現在不再感到那麼孤獨了。而其他人怎麼樣呢?作者採訪了曾經深入切爾諾貝利災區的心理學家彼得,彼得表示自己對於災區民眾也是無能為力的,甚至自己有因為無能為力而走向崩潰的危險。心理學家本來是負責治癒心理的,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創傷,他也感到無能為力了,甚至感覺自己快崩潰了。由此可見災難之深重。

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3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當場死亡50多人,緊急疏散12萬人

疏散區居民,科瓦連科:

我們並沒有太在乎什麼是輻射……我們如果沒有看到它,也不知道它是什麼,也許會害怕。

一個村莊的獨白:

怎樣把天上的人叫回來,哭一場,吃頓飯。

士兵的合唱:

我們團接到緊急通知……出發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人告訴我們具體任務內容。到了莫斯科白俄羅斯火車站,才宣佈我們的目的地。

04 關於災難的理性反思

相當多的人認為前蘇聯政府應該為這場災難負責。比如前白俄羅斯科學院核能研究所所長涅斯捷連科在受訪時表示人類發明了技術,但是並沒有做好準備,他們與技術並不完全匹配。

涅斯捷連科還指出日本人完成一個核電站要十二年,但是在蘇聯只需要兩三年。蘇聯時代的盲目愛國主義以及與美國爭霸的趕超心態也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鬼城俯瞰圖

俄羅斯歷史學家亞歷山大·列瓦利斯基在被採訪的時候曾經說過俄羅斯人總是願意信點兒什麼。以前俄羅斯人相信鐵路,後來相信拜占庭,再後來相信原子,但是現在他們相信市場。

蘇聯人過於相信原子的結果就是瘋狂地與美國搞軍備競賽,批次生產核武器以及過度開發核能,所以最終導致了切爾諾貝利事件的發生。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過分相信市場,所以俄羅斯人很快就選擇忘記了切爾諾貝利,因為切爾諾貝利的災難遺址在烏克蘭,而受災最嚴重的是白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本應該承擔災後恢復的責任。

實際上,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訊息傳遞的不完善也是導致白俄羅斯民眾受災頗巨的重要原因。根據前白俄羅斯斯拉夫哥羅德區委第一書記伊萬諾夫的回憶,災難發生後的幾個月時間裡,烏克蘭一片驚慌,但是白俄羅斯卻一片平靜。因為即使是區黨委第一書記對於核輻射的知識也是知之甚少的。所以,伊萬諾夫認為把災難發生的全部責任歸結於蘇聯政府是不合理的。

這本書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希望不要再有這種事了

在作者訪問的核災倖存者當中,也有人為蘇聯當局積極辯護。比如某個未具名的受訪者表示蘇共還是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的。而且蘇共執政時期的人們的生活並不是那麼不堪,比如一塊麵包在蘇共時代只需要二十戈比,但在蘇聯解體後卻需要二百盧布。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還讓一些民眾開始懷疑物理學的發展。作者曾經採訪過白俄羅斯科學院核能研究所實驗室主任鮑裡謝維奇,鮑裡謝維奇在受訪時表示自己曾經認為除了物理學,再不會去學別的。但是,災難發生後經過反思的他認為他會選擇寫作。因為,物理學發展到極致也會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