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朱買臣何必馬前潑水

散文:朱買臣何必馬前潑水

《馬前潑水》在舞臺上流傳了幾百年,劇中辛辣地嘲諷崔氏反對丈夫朱買臣讀書而離異。後來買臣當了蘇州太守,崔氏要求復婚。買臣氣恨不過,尋思一計:馬前潑水,命崔氏收復。若能將潑水收復,則夫妻相認;收復不起,就各討方便。可憐崔氏滿地爬滾,收水不及,悔恨交加,碰死馬前。

試問朱買臣這樣做公平嗎?讀書雖然好,但也得吃飽肚子。丈夫不事生產,讓老婆怎麼生活呀?常言說:“米麵的夫妻。”她常年餓肚子,不和丈夫離異將何以為生?後來買臣做官,她又復來,雖說沒出息,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買臣認不認都可以,何必馬前潑水,逼死前妻。作為一個讀書人未免過於殘忍。

散文:朱買臣何必馬前潑水

想當年孟嘗君罷相,三千門客立時星散。後來孟嘗君復相,三千門客又云集而來。孟嘗君欲拒之門外。馮諼進言:“富貴多士,貧賤寡交,事之固然也。”孟嘗君醒悟,又開門納士。朱買臣飽讀詩書,總不會不知道這個故事吧?在封建社會讓一個

沒文化、沒本領的婦女怎麼能夠養活男人專心致志地讀書?即使在今天,讓一個職業婦女供給丈夫深造,恐怕也不會十分平順。讀書人朱買臣一朝榮貴,應該顧念當初的寒苦,扶貧濟困,興利除弊,教化黎元,造福鄉梓。何苦只銜一己之私恨,先從可憐的前妻身上開刀?

人,應該是越讀書越明理;越官高越量大。宰相肚裡能撐船,這不是人們常講的口邊話嗎?韓信當年受胯下之辱,榮顯之後,不但不記前仇,反將當年侮辱他的漢子用作校尉。朱買臣既已紫袍金帶,為民父母,就應該寬宏大量,即使不認崔氏也無不可,給她一些銀子以度殘年。如果不認不恤,也無可厚非。何須想出這麼一個“高招”,硬把她逼上死路?我想當時的老百姓也不會同情這位新任太守吧?其實歷來就有人對此提出非議。可惜我們的先輩劇作家反而把它敷衍成戲文而嘲弄崔氏,未免有失公允和厚道。戲劇本來是宣揚正義,高臺教化老百姓的。讓大家看了心服口服,棄惡揚善。古人說:“溫飽而知禮義。”崔氏餓著肚子怎麼支援丈夫讀書?吃人的封建禮教對於婦女極端殘酷,怎麼也不對,只有無條件的一死,才算貞節烈婦。非但如此,它把讀書人的頭腦也搞成了花崗岩,竟然編寫了《馬前潑水》,為朱買臣臉上貼金。然而,適得其反,恰恰是暴露了他的狹隘的心胸和殘忍的手段。

散文:朱買臣何必馬前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