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原創 老水 老水的奇妙之旅

滄桑歸來的遊子與隔海相忘的母子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的前半段講述的是趙濤年輕時和發小張晉生與梁建軍的情感糾葛。張晉生買下煤礦後,逼迫梁建軍放棄追求趙濤,血氣方剛的梁建軍寧願放棄在煤礦的工作。張晉生在河邊教趙濤開新買的汽車,並在她徘徊在張梁二人之間時主動告白,後來兩人在迪廳熱舞后相擁,趙濤徹底斷絕了與梁建軍的關係並決定嫁給張晉生。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趙濤為何選擇張晉生電影沒有明確交代,但是張晉生所提供的光鮮的物質生活和極為現代的追求方法對於趙濤而言無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而趙濤婚前也曾經拿著梁建軍送給她的“高階”美髮棒陷入沉思。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梁建軍決意永遠離開家鄉山西汾陽。他遠走河北邯鄲當礦工,在當地成家立業。惡劣的工作環境使他患了肺癌,只得舉家回到山西籌錢治病。此時的趙濤已經和遠赴上海從事風投的張晉生離婚,她慷慨出手相助。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電影中導演運用同一場景的構圖差異來體現人物關係和命運的變化。三人曾經在河邊共同眺望白日煙火,之後依然是河邊,不同的是隻有趙濤和張晉生,他們共同引爆了張晉生原本打算用來炸死梁建軍的炸藥。而當張梁二人悉數離開趙濤的人生,甚至連她的兒子也要遠走之時,趙濤獨自佇立河邊,河上接連炸響,象徵了她內心的絕望和人生的空虛。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當年梁建軍離開汾陽時,曾經決意永遠不踏上故土,甚至把家門鑰匙拋擲到高空,留下留戀友情的趙濤傷心欲絕。此去經年,當他身患不治之症再度歸來,趙濤已經離婚,十幾年前的喜帖依然嶄新,趙濤拿出當年找到並收藏至今的鑰匙交還給他。

曾經的愛情引發了仇恨最後淪為陌路,感情已然被世事熄滅,十幾年沉澱的往事與滄桑卻讓人不禁唏噓。張晉生另有高攀之後,人到中年的趙濤等來的是被時代和命運摧殘得不成人樣的故人,孤獨之外更添悲涼。

當年兩個同樣執迷愛情的兩個青年如今命運大相徑庭,張晉生憑藉煤礦生意飛黃騰達,而梁建軍這樣的底層礦工卻因為煤炭產業身患絕症,這又是何等的諷刺。

趙濤生下兒子張到樂後,螢幕上才出現了片名,意味著漫長的片頭告一段落,也把電影劃分為兩個篇章。另外,這也暗示著張到樂的出生孕育著另一場故人的告別。片名閃現之後就是眾人合照繼而人群散落的鏡頭,繼續渲染氣氛。其實,早在電影開始,張晉生就已經揚言要把汽車開到美國去,後來果然成真,他硬生生帶著他和趙濤的兒子張到樂移民澳大利亞,逃避法律的制裁。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從小父母離異、離開故土又入讀國際小學的張到樂是沒有文化根基的孩子。他機械地戴絲巾叫媽咪,全然忘記生養自己的土地古老的跪拜儀禮,也沒有辦法理解媽媽趙濤埋在麥穗餃子裡的深情祝福。

然而人身上的文化基因和情感密碼終究會被時間喚醒,當張到樂身處澳大利亞,行走在冥冥中與故土相似的湖海之濱,感受到文化溝壑人生荒蕪之時,內心中渴求的是來自生母和故土的慰藉。與電影前一篇章類似的是,維繫他與媽媽和故土的唯一紐帶就是始終被他掛在脖頸上的媽媽家的鑰匙。這又是一把鎖住情感、扭開過往的鑰匙。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而他那千里之外已經顯現老態的母親,又在一年冬天準備好了留給已成為故人的兒子的餃子,其中有一個是麥穗餃子。她獨自牽狗外出,在風雪中舞動,青春地,蒼涼地,欣然地,不屈地,無奈地……

電影中趙濤還送別了她的父親,她和父親的兩次出行都是在火車上,象徵著她人生迅疾的變化,而最終她在救護車上送她已經離世的父親迴歸故土。這部電影中的交通工具多為火車,搖晃緩慢,把故事和情緒拉地柔軟綿長,似乎刻意地拉長時光。

趙濤送走了她的父親,告別了生命中的又一位故人。當她和兒子坐在父親去世時所坐的長凳上,四周寂寥,母子倆人都將開始各自的命運輪迴。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替代、寄託或永恆的悵惘

張到樂對於衰老的米婭的依戀是極為自然的,這是一種對於理解、陪伴和認同的強烈渴求。他沒有可以傾訴的親人和朋友,又身處陌生到荒涼的澳大利亞,只有米婭說出他內心的心事,並且鼓勵他回到故土解開心結。

另一方面,米婭作為一個少有掌握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記憶的老師,她滿足了張到樂對於深埋心中的故土回憶的復原和解釋。比如當他們討論姓名的時候,且不論中國的姓名文化已經徹底泯滅,張到樂甚至消極地說自己是無父無母的試管嬰兒,這是對於自我身份的否定和迷茫,而米婭最終引導他說出母親的名字,那個象徵著母親河象徵著國家的名字——“濤”。事實上,米婭就是張到樂對於故土的文化的全部想象和寄託。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電影中還有許多暗示指出米婭是張到樂母親的替代者。張到樂提到和米婭坐在副駕駛座的場景似曾相識,而事實上那正是他童年和母親在一起的經歷。他將這稱為“前世”的記憶,可見其這段回憶既飄渺又刻骨。還有他在米婭面前抽菸,正與童年時他的母親在他面前抽菸形成了對稱,抽的都是難以排解的感傷與迷惘。

而趙濤只能將情感寄託在一隻只存活十五年的狗身上,從青年到中年再到晚年。她將自己青年時的衣服穿在狗的身上,來儲存關於過去的記憶。

電影中的趙濤最終是否等到了她的兒子?相聚數天又或者數年,或者始終沒有等到那個已經快要失去回鄉的動力的孩子。而他的兒子最終又是否找到靈魂和情感的依歸呢?無論如何,這對母子生命的大片荒涼已經被無盡的悵惘填埋,沒有辦法彌補了吧。故人此去,今生難遇。

陌生的家國與無言的故土

電影開始講述的時間是二十世紀末,又跳躍到現在,最後跨度到未來,而葉倩文的老歌始終迴盪,為人物劇變的命運再增添一層感慨。電影中的年代符號比比皆是,從世紀末的碟片機到現在的IPAD再到未來的透明通訊工具,時間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使得觀眾穿梭於數十年間生髮出唏噓與留戀。

而時間的維度之外,導演在空間上借用了許多的文化符號,將主人公內心的情感缺失和牽掛交代得更為渾厚。比如寄託過趙濤青年時的糾結的城樓,和無數次見證她的奔波的古建築,以及最終包容她,與她默默相對的高塔,這些故鄉的方物建築訴說著一個在故土度過一生的女性的擁有與失去,鐫刻著她一生的可歌可泣,並完完整整地接納了她的人生和歷史。而另一方面,對於張到樂而言,他童年戴的“不男不女”的絲巾和他長大以後的滿口英語,都是證明他逐步徹底喪失文化根基的文化符號,而這正是他悲劇的根源。

《山河故人》:致我們正在遠去的鄉與國

故土無言,但是它總是以時間的綿延和空間的包容召喚著撩撥著鄉人或遊子的心。

而電影最讓人感到悲哀的是隱藏在這部電影深處的宏大主題——國人在高速工業化、瘋狂的利益追逐以及盲目的國際化的過程中,像張晉生那樣逐步喪失了愛情、親情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像張到樂那樣逐步遠離精神的故土毀滅了文化的基因,像梁建軍那樣被迫被資本剝奪了尊嚴乃至生命。我們離我們的精神上的鄉土已經越來越遠了。

電影最後很有諷刺意味。張晉生中年時代去上海重新組織家庭,把孩子送到國際小學,還移民澳大利亞。而晚年擁有鉅額財富的他衣著樸實乃至破舊,最憤恨的事情是兒子不會說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