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看起來很硬,其實很軟

僅從格局來講

《芳華》與《霸王別姬》

還差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距離

《芳華》,看起來很硬,其實很軟

文/劉遠航

陸陸續續折騰了兩個多月,從國慶檔換成了曾經無往不利的賀歲檔,馮小剛的這部以文工團為背景的《芳華》終於上映了。儘管故事主要發生在當下主流觀影群體並不熟悉的七十年代,但憑藉著堪稱混雜的敘事策略,很多人認為馮導有能力調製出足夠相容的故事大餐,以迎合不同群體的觀影口味。

如果你是一名大學生,可以在這部電影裡看到青春樣貌、集體生活和情愛糾葛;如果你喜歡硬派戰爭片,可以看到足夠血腥的戰鬥場景,而且是一場極少有人涉足的戰爭,據說屬於敏感題材;如果你足夠文藝,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革對個體物質生活的種種影響;如果你已年過六旬,也可以找到對那段特殊時期的回憶與想象;除此之外,還有在舉著領袖肖像的群眾隊伍裡捉豬這樣似乎有些解構成分的嘗試,以及痛罵欺壓勞動者的聯防隊員這樣看似反映現實的橋段。

然而,

這些經不起推敲的龐雜食材匯聚在一起,總有一種串味兒的感覺

先劇透一下。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末期,西南某軍區的一個文工團,正值青春年紀的文藝兵們過著由訓練、排練和彙報演出組成的集體生活。經常獲評“學雷鋒標兵”的劉峰熱情助人,被譽為是活雷鋒,卻在心裡暗戀著團裡的獨唱歌手林丁丁。生父下放勞改、被繼父視為累贅的北京姑娘何小萍,帶著種種希望成為了文工團的一員,卻發現自己仍然無法擺脫被人看不起的命運,只有劉峰不這樣對待她。因為一系列事件,兩人相繼被調動,分別成為士兵和護士,經歷了戰爭,也留下了肉體和精神上的創傷。戰爭結束後,文工團解散,大家各奔前程,出國、下海、上大學,步入中年。

《芳華》,看起來很硬,其實很軟

據說這是最具馮小剛個人色彩的電影。他和原著作者嚴歌苓一樣,曾在文工團當過文藝兵,這部電影也被看作是他對那段經歷懷念的一種嘗試。那是一個晦暗的年代,青春成為他們藉以遠離喧囂的庇護所,但喧囂無處不在。宿舍裡最有話語權的恰好是軍區首長的女兒,最受欺凌的恰好是被流放勞改者的女兒,看似被設定成遠景的時代潮湧,仍在這個溫柔鄉里起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