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社會悲涼,“曲狀元”馬致遠對歸隱的嚮往

元朝時,蒙古人當政,雖然統治者重視學習漢文化,但大多數漢族讀書人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很難進入朝堂為官,廣大年輕人十分失望,除了寄情於繪畫之外,便只能從事於文學創作,從而發展出元曲這一題材。

馬致遠在散曲和戲曲方面的藝術成就很高,有“曲狀元”的美譽,因自身是漢人,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更是見慣了元代官吏的殘暴和普通百姓的疾苦,便決定離開官府,隱退鄉間,尋找自己內心的世界。

刻畫社會悲涼,“曲狀元”馬致遠對歸隱的嚮往

馬致遠故居

孤身遊蕩,失意漂泊

這一天,秋風吹光了樹枝上殘存的落葉,太陽彷彿喝醉了的臉,呈現出通紅的顏色在西方搖搖欲墜,殘存的光線散落在寂靜的環境中。脫離官府的天涯遊子馬致遠帶著一匹瘦馬緩慢行進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不知不覺便走到了小橋邊上,橋下有潺潺的流水,橋旁邊住著幾戶人家,不時在光禿禿樹枝上棲息的烏鴉發出幾下淒涼的叫聲。

刻畫社會悲涼,“曲狀元”馬致遠對歸隱的嚮往

畫作:《天淨沙·秋思》

本就是讓人觸發愁思的秋色,在滿目蕭瑟之景中,這個遊子彷彿看到了自己一生仕途的失意與無盡的漂泊生涯,才有了元曲中的“秋思之祖”——《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

無論是以哀景寫哀情的“枯藤老樹昏鴉”,還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小橋流水人家”,無不烘托出了遊子淪落天涯的無助,刻畫了元朝統治社會下的悲涼,以及自己對歸隱的嚮往,讓人看之斷腸,思之斷腸。

揭露腐敗,憐憫眾生

《漢宮秋》是馬致遠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是元曲十大悲劇之一,寫的是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西漢時期漢元帝與宮妃王昭君有著深厚的愛情,可惜漢元帝為了搞政治上的聯姻,不惜將王昭君嫁給匈奴王為妻,雖然緩和了民族關係,但最終昭君不捨故國,投水而死。

刻畫社會悲涼,“曲狀元”馬致遠對歸隱的嚮往

漢宮秋

馬致遠雖然取材於漢代昭君出塞的故事,但並沒有拘泥於史實,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結合元朝統治者壓迫剝削比較嚴酷的現實,進行了再創造。作品以漢元帝和王昭君的愛情故事為引子,揭露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中大臣面對侵略的膽怯,反而不如一弱女子,也深刻反映了平民在民族戰爭中的不幸,加深了作者對官場的失望,對歸隱的渴望。

馬致遠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他的作品側重於表現對元代社會現狀的否定,對功名利祿的淡薄,同時亦表現了對隱逸生活的肯定和讚揚,並將隱逸當成自己的精神歸宿。在經歷過人生的起伏後,他的思想終於歸於隱,並且透過散曲和雜劇等作品將他的隱逸哲學表達出來,一些經典的作品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