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之臣蕭望之,跟匡衡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經歷,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今天說一個西漢的朝廷官員,叫蕭望之。提起蕭望之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起碼他的名氣遠遠不如鑿壁偷光的匡衡。但他的出身跟匡衡一樣,也是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透過努力讀書在朝廷治國安邦,史書更是評價他是“近古之社稷之臣也”。可以說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典範。

社稷之臣蕭望之,跟匡衡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經歷,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他對朝廷的貢獻和地位,以及後世對他的評價遠遠超出匡衡,但他最終也沒能像匡衡一樣官至丞相,既沒有匡衡的名氣也沒有匡衡的運氣。

那麼他身上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蕭望之是山東臨沂人,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族世代務農。有人說他是蕭何的後代,這應該是後來蕭望之身份尊貴,別人猜測的,以訛傳訛。

蕭望之跟匡衡一樣跟當時的經學大家後倉學習,同時又多向別人請教,經過努力不僅學了很大的學問,而且培養了一身正氣。在剛開始做官的時候就表現出自己的氣節和堅守。

當時是漢昭帝在位,大將軍霍光執政。

漢武帝去世後給漢昭帝留下了幾個輔政大臣,分別是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金曰磾和桑弘羊。後來上官桀聯合皇帝姐姐鄂邑長公主(稱為蓋主)謀反,被霍光一網打盡。但從此霍光小心翼翼,只要來參見霍光的人都要檢查,解開衣服搜身。

社稷之臣蕭望之,跟匡衡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經歷,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蕭望之跟王仲翁一起被當時的長史丙吉推薦到朝廷,但蕭望之聽說了霍光的規矩後就不願面見霍光,霍光雖沒跟他一般見識,但也因此得不到朝廷重用。幾年後蕭望之只做了一個門候,就是看大門的小官,這時跟他一起來的王仲翁已經做了給事中,奴僕前呼後擁。王仲翁覺得蕭望之不識時務,就說:“當時都怪你太倔強,才到現在這個地步。”

但蕭望之很坦然,只說了一句:“人各有志”。

《漢書》:“顧謂望之曰:‘不肯彔彔,反抱關為。’望之曰:‘各從其志’。”

後來霍光去世,漢宣帝執政。沒有了霍光的掣肘,蕭望之開始彈劾霍氏家族,這些正合漢宣帝心意。又加上蕭望之名聲在外,漢宣帝早有耳聞 ,因此受到重用,一年之內三次升遷,官至二千石。

漢宣帝覺得蕭望之不僅學問大,而且老成持重,想要提拔他為丞相,於是就先讓他做了左馮翊(京師附近的官員),為後來的即位丞相做一下歷練。

蕭望之對於應對西羌和匈奴的許多政策被朝廷採納,治理京師也被人稱頌,很快做了御史大夫(後備丞相)。

但這個時候蕭望之卻把矛頭對準了昔日的引路人丙吉,丙吉這時已經是丞相,但蕭望之因為跟丙吉政見不合,經常發生矛盾。

都說君子之間應該是和而不同,但事實往往是一廂情願。因政見不同,蕭望之跟丙吉有點水火不容,完全不顧當年的知遇之恩。爭論的激烈的時候,蕭望之就說:“他難道還有我父親年齡大嗎!他又不是長輩 ,我憑什麼尊敬他。”

社稷之臣蕭望之,跟匡衡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經歷,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之後丙吉生病了,按照朝廷規矩,御史大夫當去探病,但蕭望之也不去。後來被彈劾性格傲慢,不足以駕馭百官,被貶為太子太傅,給太子做老師去了。

丞相丙吉是敦厚君子,也明白蕭望之為人正直,自然不會計較。但碰到小人就不同了,小人報仇一天到晚,最終性格耿直的蕭望之死在這些人手裡。

漢宣帝去世,按慣例安排了幾個輔政大臣,蕭望之因為在朝廷的威望,成為了輔政大臣之一,還有一個是外戚史高。

當時尚書令弘恭,石顯這兩個宦官專權。因為政見不和,再加上蕭望之仗義執言“古不近刑人”,遭到石顯憎恨。

史高當時是大將軍,但因為蕭望之是昔日太子,就是當今漢元帝的老師,所以深得漢元帝敬重,這又遭到史高的嫉妒。

有一個叫鄭朋的人為了阿附蕭望之,經常說史高這些外戚的壞話,但鄭朋這個人為人奸邪不走正道,被蕭望之所排斥。於是鄭朋轉頭就投靠了史高。

這時候與蕭望之對立的小人集團形成了,誣告的時機成熟。

社稷之臣蕭望之,跟匡衡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經歷,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有一個黃門華龍因品行不端遲遲得不到升遷,於是石顯安排華龍與鄭朋誣告蕭望之,罪名是蕭望之誣陷大臣,擅作威福,居心叵測。

但石顯也知道漢元帝尊敬自己的老師,不會真的懲罰他,就說讓“謁者召致廷尉”,(謁者:負責傳達命令的官員。)意思就是說派人逮捕蕭望之下獄。但漢元帝剛登基,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理解成了派人詢問一下,就同意了。

最後漢元帝明白過來,就斥責了石顯這些人,但也免去了蕭望之的左將軍職務。

《漢書》:“時上初即位,不省‘謁者召致廷尉’為下獄也,可其奏。”

這一次賊喊捉賊雖然沒有奏效,但很快機會又來了。

這一次是蕭望之的兒子蕭汲為父親申訴,說上一次父親是被冤枉的,這讓石顯抓住了機會。你說你父親是冤枉的,這不證明是皇上錯了嗎!於是就派官吏去詢問蕭望之,蕭望之已經六十多歲,身居廟堂這麼多年,對朝廷有功無罪,不堪受這種侮辱,於是自殺了。蕭望之死後,漢元帝悲痛不已,但為時已晚,之後很長時間悶悶不樂。

就這樣,立身守正一輩子的蕭望之死在小人手裡。

社稷之臣蕭望之,跟匡衡同樣的出身,同樣的經歷,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性格決定命運,蕭望之的一生跟他的性格密切相關。因為高貴的品質被人敬重。但之所以能被人陷害,也是別人非常明白他的性格缺陷,並且抓住了他的性格缺陷。

反觀匡衡,因為阿附石顯而得以官運亨通,雖然被人彈劾但最後也有驚無險,做了一輩子官最後回家養老。

蕭望之正直不屈而身死人手,匡衡隨波逐流而壽終正寢。但是一個雖身死人手而被後世傳頌,一個高官厚祿卻被人詬病。

你如何看待這兩種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