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賜我才氣無雙,又賜我身敗名裂。

予我思想之光,又予我灰飛煙滅。

願我憂愁風雨,又願我榮枯不渡。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大家都知道紙上談兵的趙括,作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典型,嘲笑他的空談理論、妄自尊大,然而很少有人關注趙括軍事思想的本質及其在戰爭中的實踐。

成者王侯敗者寇,隨著長平之戰的硝煙散盡,失敗的陰影令趙括如流星一般隕落天際,一同消失的還有凝聚了他

父親趙奢兩代人心力的思想結晶——《馬服子兵法》。

一、兵法修列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思想的傳承是一個永恆的命題。多少人被思想的火種點亮,耗盡無數心血只為留下星星點點,卻在漫長的歷史沉澱中被無情地淘汰。

以先秦時期的兵書為例,西漢初年劉邦命張良、韓信整理存世的兵法,共計一百八十二家,經兩人刪定後,保留三十五家,淘汰比例將近五分之四。

考慮到這一百八十二家本就是秦始皇焚書的劫後餘灰,實際上先秦兵家著作的淘汰比例遠高於此,其中就極有可能包括本文所說的《馬服子兵法》。

關於此書的記載,歷史中只隱晦地出現過一次,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那是秦趙長平之戰僵持不下的階段,趙孝成王意圖啟用主戰派的趙括來替換堅壁不戰的廉頗,儘快結束這場戰爭。聽聞趙王欲以趙括替代廉頗,身染沉痾的藺相如毅然直言上諫:“

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的著作,不懂得靈活應變。”

大家注意,這裡藺相如明確指出趙括之父趙奢是有“書傳(著作)”留存於世的。

聯絡下文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

可見趙奢對於趙括兵法的啟蒙自趙括少時便已展開,而且不光是啟蒙,父子二人還時常就軍事進行討論辯難。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因此不難想見,趙奢流傳下來的只可能是兵法一類的著作。

結合趙奢本人憑藉

與之戰的出色表現受封為馬服君,為世所仰,此後以封號行於世。按照當時的命名習慣,他的兵法著作最為合適的稱謂無過於——《馬服子兵法》。

在具體討論《馬服子兵法》之前,我們先來扼要梳理一下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源頭的先秦兵法其內涵和外延:

一、注重純軍事理論闡述的《孫子兵法》

“孫子十三篇”最大的特點就是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將孫子對兵法的見解鋪陳開來,不涉及具體的戰例,不預設特定的問題,沒有人物對話,缺少必要解釋,具備高度抽象性。

以《始計》篇為例,孫子提倡將有五德:“

智、信、仁、勇、嚴

”,但是沒有解釋為什麼是這五德?怎麼去理解和界定這五德?

又如《軍爭》篇提出“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可謂高屋建瓴,充滿辯證思維,但沒有論述這一軍事經驗的總結是怎麼得來的?又為什麼上來就講“把不利變為有利”,而忽略瞭如何從戰爭開始就爭取有利條件避免處於不利局面呢?諸如此類,比比皆是。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二、側重人物對話闡述軍事思想的《

吳子兵法

與《孫子兵法》明顯不同,《吳子兵法》透過人物對話引出一個個軍事問題,然後在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表述吳起的軍事思想。由於都是具象的問題,因此解答有比較強的針對性,而且引入歷史典故和戰爭戰例來加以說明。

如《圖國》篇,上來就是吳起儒服見魏文侯,然後展開大段的對話,《料敵》篇則完全是魏武侯和吳起君臣之間的一問一答,並就秦楚趙齊燕韓各國軍隊的特點和應對之法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論述。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三、人物對話和純軍事論述相結合的《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繼承了《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的特點,即採取人物對話和純軍事論述相結合的方式來發揚孫臏的軍事思想,但創新之處在於開篇就引入作者的軍事成就以建立在讀者心中的權威。

因此可以看到《孫臏兵法》第一篇《擒龐涓》是作者軍事生涯的經典戰役,其後的《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則是繼承《吳子兵法》人物對話一問一答的方式,再後的《篡卒》、《月戰》、《八陣》等篇則繼承《孫子兵法》的純軍事論述。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上述對典型的先秦兵法著作的內容分析,相對粗疏,難免以偏概全,但大致可以看到先秦兵法在內容形式上分為三大塊

——純軍事理論論述、人物對話式軍事探討、具體的戰爭戰例。

下面讓我們嘗試復原《馬服子兵法》的軍事思想。

二、閼與之戰

首先就具體的戰爭戰例而言,目前史料層面明確記載的趙奢直接參與的共有三場戰事:

1、公元前279年齊趙麥丘之戰

2、公元前269年秦趙閼與之戰

3、公元前268年秦魏懷之戰

其中記載最為詳盡的要數秦趙閼與之戰,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策-趙三-秦攻趙藺離石祁》。

這一戰役,在軍事思想上充分體現了趙奢對於《孫子兵法》的繼承和揚棄;在內容上又完全可以參照《孫臏兵法》的“擒龐涓”,作為《馬服子兵法》的開篇。

因此,效仿《孫臏兵法》,綜合《史記》、《戰國策》構建《馬服子兵法-閼與之戰》如下:

秦攻趙,拔藺、離石、祁。趙以公子郚為質於秦,而請納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藺、離石、祁於趙。趙背秦,不予焦、黎、牛狐。

秦王怒,令公子繒請地,趙王乃令鄭朱對曰:“

夫藺、離石、祁之地,曠遠於趙,而近於大國。有先王之明與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藺、離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實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

秦王大怒,令中更胡陽伐趙,主力攻閼與,偏師襲武安。

趙王召廉頗而問曰:“

可救否?

對曰:“

道遠險狹,難救。

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

又召問趙奢,奢對曰:“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王乃令趙奢將,救之,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

有以軍事諫者死。

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

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胡陽,胡陽大喜曰:“

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趙奢既已遣秦間,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

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

納之。

許歷曰:“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趙奢曰:“

請受令。

許歷曰:“

請就鈇質之誅。

趙奢曰:“

胥後令邯鄲。

許歷復請諫,曰:“

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

武安秦軍反攻魏幾,廉頗救幾,大敗秦師。

趙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整篇文章僅五百字左右,包含的資訊量卻很大,讓我們一一梳理,幫助大家理解,拖沓之處,敬請原諒。

首先,交待一下事件背景,即文章開頭講到的“

秦攻趙,拔藺、離石、祁。

這是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命白起為將,奪取了趙國的藺、離石、祁三城。此戰的起因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時間線索來看,很有可能跟上一年秦趙就“和氏璧”爆發的外交衝突有關,即歷史上著名的“

完璧歸趙

”事件。

”(山西呂梁市柳林縣)、“

離石

”(山西呂梁市)、“

”(山西晉中市祁縣)這些古地名可能會讓人感到陌生,但如果開啟地圖,就會發現這些城邑的喪失,意味著秦國由西向東打通了從陝北高原進入呂梁山區,進而滲透入太原盆地的通道。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由於直接威脅到趙國龍興之地太原郡的安危,令趙惠文王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為了解決這一不利局面,公元前270年,趙國主動提出以城易城的方案,甚至不惜派公子郚做人質,以消除秦國方面的疑慮,即文中提到的“

趙以公子郚為質於秦,而請納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藺、離石、祁於趙。

大家會問,這中間隔了十年之久,是不是時間上搞錯了?

其實不然,這裡面主要涉及到公元前279年秦趙澠池之會。這次兩國之間最高規格的會盟,鬥爭非常激烈,但是雙方出於各自的戰略利益考量,鬥而不破,最終達成了協議。

此後秦國向南發展,攻打楚國;趙國向東發展,攫取齊國河濟平原。至於雙方敏感的領土爭端,則採取擱置爭議,維持現狀的策略。可以說澠池之會為秦趙雙方爭取到了十年的相對和平,但隨著各自的發展壯大,又不可避免地埋下了日後戰端再起的隱患。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趙國方面在積蓄了十年國力的基礎上,決心徹底解決這一領土爭端,於是精心策劃了上述以城易城的外交騙局,在重新獲得藺、離石、祁三城的控制權後,拒不履行最初的承諾——將焦、黎、牛狐三城交割給秦國。

對此,秦昭襄王豈肯善罷甘休,在反覆的外交交涉未果之後,一怒之下,派出將軍胡陽攻打趙國的軍事重鎮——閼與!

說起胡陽,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實在太少,他的出現與消失簡直可以用“

來無影,去無蹤

”形容。

閼與之戰前,唯一記載的就是他與白起一起指揮華陽之戰,而那次戰役他的身份是秦國客卿,之前他的履歷如何,無從知曉。

閼與之戰後,胡陽的名字就再未出現,是死?是降?是走?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閼與之戰甫一出手,就彰顯出不同尋常的兵家風采。

首先,戰略層面,胡陽採用“避實擊虛”、“攻其不備”的策略,並不直接攻擊藺、離石、祁三座城池。因為他知道這雖然是秦軍最熟悉的進攻路線,但趙國肯定早有準備,重兵把守,嚴密佈防,等待秦軍的只能是一場殘酷的攻堅戰。

反過來,既然趙國太原郡的主力部署在西南方向的“藺——離石——祁”一線,那麼其他方向的兵力配置必然薄弱,因為這些方向秦趙並不接壤,趙國無需擔憂秦軍的攻擊。

俗話說“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那麼最安全的地方又何嘗不是最危險的呢?

只見胡陽尖銳的目光不停地在趙國地圖前來回掃視,最終停留在了太原郡東南的閼與要塞。

閼與要塞(今山西和順)位於上黨高地的北部邊緣,佔據清漳水上游。從此往南順著清漳水可以沿上黨高地的邊緣通往趙國都城邯鄲,往北可以經陽泉折向西、沿井陘通道直達晉陽(太原)。

可見,閼與要塞是溝通趙國新都邯鄲和舊都晉陽之間的重要據點,佔領它便可北上封鎖井陘通道、南下阻塞漳水河谷,屆時趙國晉陽守軍與邯鄲主力之間的聯絡便被徹底切斷!

最關鍵的是,閼與要塞遠離秦趙地緣衝突嚴重的太原盆地,隱藏在韓國上黨郡的背後。在胡陽看來,表面上安全無虞的閼與要塞,恰恰是一劍封喉的要害。所謂打蛇打七寸,閼與要塞便是奪取趙國太原郡的七寸所在!

戰略目標已定,剩下的就是戰術層面的執行,這次胡陽依舊採用自己擅長的“藏鋒戰術”。

所謂“藏鋒戰術”是指一開始並不暴露自己的戰略意圖,在敵人無法判知己方動向的情況下,突然發力,以最快的速度長途奔襲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始如曳影之劍,藏鋒於匣中,隱隱聞龍吟之聲,及至怒而亮劍,電閃長空,千里破風,殺敵無形,追影無蹤!

四年前的華陽之戰,正是胡陽和白起一起使“藏鋒戰術”大放異彩。當時趙、魏聯軍攻韓華陽,韓國不支,求援使者絡繹不絕前往咸陽。私下裡無不密切注視著戰局發展的秦昭襄王、穰侯魏冉早已與武安君白起和客卿胡陽做好了隨時救韓的準備,之所以沒有明確表態,不過是希望藉此從韓國獲得更大的利益空間,同時達到麻痺趙、魏聯軍的目的。

正當趙、魏聯軍以為秦國不會出兵相救而放鬆警惕之時,秦軍突然由穰侯魏冉掛帥,白起和胡陽統兵從咸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遠途奔襲,僅8天就到達華陽城下。隨即向魏軍發起攻擊,生擒3名魏將,殲滅魏軍13萬;接著,又進攻趙將賈偃,溺斃趙卒2萬。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作為自己的成名之作,胡陽這位統兵副將,在華陽之戰中的表現絲毫不遜色甚至超越主將白起,因為很難想象以白起當時的年齡和體力能支援如此高強度的急行軍和連續作戰,無疑胡陽才是整個戰役的真正主角!

對於胡陽的優異表現,秦昭襄王和穰侯魏冉是不會吝惜獎賞的,不出數年他的軍功爵便晉升為十三級的中更,僅次於武安君白起,奠定了秦軍二號人物的地位。更為關鍵的是,此役使胡陽深得秦昭襄王、穰侯魏冉、武安君白起在內的秦國最高軍政當局的信任,由此獲得秦軍大規模戰役作戰的獨立指揮權。

這次閼與之戰就是胡陽第一次獨立統兵的開幕戰,一方面他令秦軍在正對呂梁山區的黃河對岸做頻繁調動,吸引趙國太原郡主力;一方面則親率主力橫跨韓國上黨郡,由北上黨的中心屯留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統帥直撲閼與要塞,一路由副將統領奔襲邯鄲以西的武安,堵塞趙國中央軍支援閼與要塞的通道。

作為第三方的韓國,由於華陽之戰秦軍的救援,此時已全面投靠秦國,因此秦軍要借道上黨攻擊趙國,韓國不但要全力配合,甚至提供一部分的後勤保障。看著一隊隊秦軍悄無聲息地奔向趙國,韓國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為自己昔日的三晉盟友驚心不已。

很快“閼與告急”、“武安告急”的緊急軍情如同雪片一般紛紛而下,將趙惠文王籠罩在寒意徹骨的“冰天雪地”之中,孤立無援,瑟瑟發抖。

對於秦趙之間的這場惡戰,趙惠文王心裡是早有準備的,從派遣公子趙郚出使秦國執行外交騙局開始,他就做好了一切的戰爭籌劃。但他怎麼也想不到,戰事竟會以這樣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展開,令自己措手不及,毫無招架之力。

鑑於事態重大,趙惠文王不敢有絲毫怠慢,緊急召見了大將廉頗。

廉將軍,如今胡陽率秦軍主力攻打閼與要塞,更派兵進擊武安,意在切斷邯鄲與晉陽之間的聯絡,

與要塞事關太原郡的安危,將軍認為能不能救?

啟稟我王!

”身材高大、素來桀驁不馴的廉頗向前一拜,高聲說道:“

與要塞道路遙遠,漳水河谷地勢險峻而狹長,急切間難救。

兵法消逝:紅巾難搵英雄淚(一)

對於廉頗的答覆,趙惠文王血色通紅的雙眼中滿是失望的神情。這也難怪,原本指望以勇氣材力聞名諸侯的廉頗能為自己分憂,想不到竟然這般退縮了!

罷了罷了,既然廉頗選擇明哲保身,難道我趙國再無大將嘛!趙惠文王長袖一揮,示意廉頗退下,隨即召喚趙軍中的二號人物——將軍樂乘。想不到樂乘對於閼與之圍的看法竟同廉頗如出一轍!

一時間,趙惠文王只覺得天旋地轉,如墜雲端。有道是江山如枰,世事如棋,一朝入局易,千古破局難。現如今胡陽佈下的這

與戰局,又有誰能夠破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