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 ●

《海盜電臺》 The Boat That Rocked

文/白來先生

圖/來自網路

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故事簡介是這樣的:

1966年,公海上飄著一條輪船,船上有一群充滿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用無線電廣播搖滾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臺。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與此同時,政府高官與國家電臺卻開始注意到這些無政府主義的小團伙...

上世紀60至70年代,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放縱自我史的黃金年代。

熱愛自由,熱愛愛和做愛,左翼思潮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時尚風向標。

青年的人們只需要備齊帆布包和牛仔服,留起長頭髮背上木吉他,依靠國際匯率的優勢去印度斯坦大陸,去喜瑪拉雅山麓,去體驗浪流的自由……

即便是幾十年過去,有人一定暗自思忖痛心疾首,先為人生定下的一個小小目標——

努力從Rock N Roll轉型為Jazz,不喝酒,該喝茶!

但是一顆熱愛搖滾之心誰能沒有。

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這艘船,它能成功地躲開追捕,卻意外撞向冰山,不可挽救地沉沒。

船沉之這時,帥哥Gavin發出最後的求救訊號,

“對不起,東經250度,接下來是一首很長的歌曲,我希望我能一直在這兒。”

播送過這段最後的廣播,Gavin放下唱針,播放出黑膠唱片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海水慢慢溢了進來……

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結局預示烏托邦的夢想大船終歸海底。

思想沉沒,但人還活著,生活還在繼續。

無法想象也不敢相信《搖滾電臺》的編劇和導演竟然是理查德-柯蒂斯——他編導過《憨豆先生》、《真愛至上》、《四個葬禮和一個婚禮》、《超時空戀人》。

幽默和愛情,這似乎才是柯蒂斯賴以在江湖上立足的殺手鐧。

《搖滾電臺》和以上要素格格不入,看來柯蒂斯內心也有瘋狂的一面。

也難怪,幾乎每一個英國男人,有三件事情在生命中最為重要。

一是足球,二是女人,三就是英倫搖滾。

何時,我們能夠看到第二部像這樣的電影?

何時,這艘船可以再次破浪出航?

It was year 1966, the greatest era for British Rock n' Roll.

●● ●

白來評分

40 < 總分 <50:好電影

50<= 總分 < 60:不容錯過

60<= 總分:經典之作

#FormatImgID_7#

在公海輪船的性愛大趴踢,表搖滾之死,以電影之名

劇本(20 points):18

包括故事、鏡頭、對白、剪輯等

畫面(10 points):8

包括色調、曝光等

表演(20 points):14

配樂(10 points):8

優秀的配樂可以事半功倍

後調(10 points):

9

包括觀後回味、感觸、重複性觀看的意願等

市場價值(10 points):

8

包括大眾的接受程度、需求度等

總分(80 points):

18+8+14+8+9+8

=65

請關注 白來影評。 在您的支援下, 我們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