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餘華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天》等作品不僅在中國傳播甚廣,在韓國也有很高的人氣,1995年出版的《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暢銷小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也由此奠定了餘華在韓國的受歡迎程度。

《許三觀賣血記》曾被很多讀者評為“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之一”,當1996年觀眾們都在等待姜文自導自演電影的上映時,由於各種歷史問題,劇本轉到了韓國演員河正宇手中,作為他的導演處女作,《許三觀賣血記》變成了《許三觀》,但在韓國上映時的票房卻並不理想,儘管河正宇在影片中扮演許三觀,河智苑扮演妻子許玉蘭,可是卻無法挽救這部具有黑色幽默特點的親情電影。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由於兩部的文化、歷史差異,在改編時不僅要體現出國家特色,更要表現出一定的時代特色,韓版在時代性上雖然有所差異,但是仍然進行了努力的嘗試,從目前豆瓣7.3分的評價來看,還是讓很多觀眾滿意的,不過在呈現方式和主旨烘托方面還有一些差強人意的地方。

01、淡化沉重的歷史題材,彰顯韓國特色,多處改編細節凸顯兩國文化的差異。

餘華的小說描述了許三觀從20歲到60歲的生活經歷,當時正處於變革時代,這時期的歷史背景與韓國的發展道路相差甚遠,而作為河正宇的處女作,他也曾坦言““我擔任導演後才知道這十幾年間為什麼這部作品兜兜轉轉沒能拍成電影。我也曾想過很多次,要不要刪掉原著裡的時代背景,改為韓國的時代背景,採取開放式結局呢?”

實際的結果是河正宇並沒有刻意去凸顯韓國曆史上的那段元素,而是聚焦在了戰爭時代的1950年-1953年。

由於設定的歷史時期不同,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醫院裡貼著的宣傳韓國民主運動的宣傳標語,可以判斷這時正在進行著韓國曆史的變遷,因此生活在平壤的許三觀必須要依靠一次次的賣血來度過這段最艱難的時期。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電影中有很多彰顯韓國情感的元素,這些都是在餘華小說裡不曾體現的元素

,比如小說中許三觀的職業是絲廠職工,許玉蘭是油條西施,但在影片中改為了工地工人和賣爆米花的,這樣的人物設定顯然就是韓國曆史時期的縮影。在賣完血後,許三觀補充營養的食物是黃酒和炒豬肝,這些都是中國食物中補血的原料,可是在韓國卻並不如此,換成了濁米酒和豬血腸,在結尾時,許三觀一家人吃的是大包子和鯽魚湯,由此看出生活條件的改善。

小說中,許三觀被稱呼為“做烏龜”,影片改為了“做雲雀”,雲雀的窩裡經常會被下上布穀鳥的蛋,而傻里傻氣的雲雀基本上分辨不出到底哪個是自己的孩子,在這裡用“做雲雀”指代“戴綠帽子”,這就是根據韓國本土特色進行的改編。

影片中的人物稱呼沒有變化,連孩子也採用原著的叫法

:一樂、二樂、三樂,這其實並不符合韓國的特點,但是為了保持對原著的尊重,還保留了原作的特色,以符合書迷的口味。所以餘華曾評價“有很多國家都提出過要改編成電影的邀請,不過出於對韓國版權方的信賴,決定在韓國首次搬上大銀幕。河正宇主演的作品全都一個不落看過了,我對他的表演非常滿意。現在他還自己執導,一定會給大家帶來一部充滿魅力的電影”,所以

尊重都是雙向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兩國文化的借鑑與保留。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02、許三觀、許玉蘭等底層人物形象和性格進行了變化,從阿Q式人物轉變為理想

人物。

在小說中,每個都在經受著殘酷現實的考驗,因此每個人無論做出怎樣的行為都是人性的體現,這些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表現的人物性格。

正因如此,許三觀並不是非黑即白式的人物,而具有了真誠淳樸、狹隘自私的兩面性,他的喜怒哀樂都是底層人民真實情感的抒發。

在許三觀追求許玉蘭時,他把許玉蘭花費的每一筆錢都記錄的清清楚楚,以此來“要挾”許玉蘭嫁給他,而當得知許玉蘭曾經和何小勇發生過關係並生下一樂時,他拒絕相信許玉蘭將初夜給了他,不但詛咒何小勇無法安享晚年,還報復性地與林芬芬發生了關係,

這種行為非常的自私,彰顯出像阿Q一樣的自嘲精神。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為了家庭的延續,甚至不惜一次次賣血救不是自己親生的一樂,這其實表現的就是人性之光,他口口聲聲驅逐著阿樂,從內心排斥他的存在,卻無法忘記與他日夜相處的時光,無法割捨那份怎樣也解不開的親情。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從外形上來說,河正宇與小說中灰頭土臉的許三觀形象差距較大

,小說對於許三觀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包括知道妻子“被強姦”後表現出的憤怒和不解,但是在影片中選擇了淡化處理,將他塑造成一個悲情式的人物,以此來消解時代賦予他的宿命感,這其實就是河正宇對於這個人物的理解。

換句話說,

河正宇面對餘華冷靜而客觀的分析以及脈絡清晰又複雜的人物關係陷入了迷茫,他無法透過事件將這個人物的形象完全立住,只能採用理想化的方式,將他塑造成一個正面形象,儘管思想上有波動,但仍然能夠改過自新,陪伴家人走過這段艱辛的歲月。

原著中的許玉蘭也不像河智苑那樣美麗,她是農村婦女的代表,心直口快、勤勞能幹,經常在門口哭訴自己的不幸,她是一個自帶喜感的人物,經歷過生活的坎坷之後看淡了很多事情,所以她並不在乎別人的冷嘲熱諷,喜歡用農村婦女的潑辣來化解掉瘋言瘋語的詛咒,但是在河智苑身上,並沒有這樣的光芒,她塑造的女性端莊美麗、賢良淑德,告別了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形象,反而增添了更多的喜劇元素,成為了“鬧劇般”的喜劇人物。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03、採用黑色幽默和重複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溫情的家庭故事,主題單一化帶來的票房之殤。

在敘述手法上,小說完全根據中國的語境來鋪陳劇情,訴說的是多年來餘華對整個社會變遷的思考,但是影片當時正處於韓國百廢待興的蕭條時期,既沒有講述為什麼許三觀會如此的貧窮,也沒有交代他將如何努力營造美好的生活,而是採用了小說中的黑色幽默和重複敘事特點。

比如小說中許三觀不停地喝水,從河邊喝到了醫院,還有人嘲笑地問他“是否已經喝飽了”,影片中表現出的就是這樣的場景,不僅許三觀在路上喝水,更在到達醫院之後對著水龍頭喝水。這體現的就是黑色電影中的荒誕性。

小說中許三觀請許玉蘭吃包子和糖果,然後要許玉蘭嫁給他,影片中,許三觀則拿著賣血的錢向許玉蘭進行展示,併成功誘惑許玉蘭嫁給了他。小說中許三觀為家人描述炒菜的情景,而影片則改為請家人做包子,這些底層人民的無奈透過不斷地注入幽默感得以實現。

重複敘事還體現在許三觀一次次地賣血為一樂籌錢,

在這點上,電影忠實地還原了許三觀的行為特點,賣血是影片的精髓,在生活的壓迫下,只能透過賣血才能實現自救,就連許玉蘭也說“自己老頭健康的很,從來沒有生過病”,似乎那健康的身體就是金錢的來源,晃動一下胳膊就能聽到存錢罐的聲音,這些都是影片所體現出的略帶悲傷的喜劇感。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這種表達方式已經告別了真實的生活體驗,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也就是脫離了原著的主題思想,

河正宇只是截取了40年故事中的兩個年代進行展示,在結尾時象徵性地讓許三觀登場謝幕,採用的是標準大團圓的結局,一樂病情痊癒,家人團聚。但實際上,這種閤家歡的溫情脈絡卻是套路化的模板,缺乏了編劇和小說家一直倡導的思想性。

我能感受到河正宇想要努力平衡商業和娛樂之間的關係,盡力表現出小說中的現實性,可是不能忽略的是,

他在人物刻畫和主題呈現上的功力無法與小說表現的主題波瀾壯闊,人物形象生活相媲美。比

如何小勇就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奸商,他不但不認一樂為自己的親生孩子,還在需要血時請一樂給自己捐血,這樣的人物設定看點十足,表現出衣食無憂狀態下內心的空虛焦慮。

反觀許三觀,他能夠為了一樂賣血,只為換回一樂的生命。影片中許玉蘭也參加了腎臟移植的實驗,這種全景式的人物展示成為了親情的片段復刻,從形式上來說其實就是河正宇真實想法的體現。比如小說中一樂為了救爸爸,不停地哭喊,還在別人說自己不是許三觀親生的時候站出來應對別人的指責,

這些都是小說中沒有的情節,這樣的主題單一化造成觀影人次的減少,成為了河正宇為數不多的票房“滑鐵盧”。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04、從《許三觀賣血記》到《許三觀》,從人性的關懷到親情的展現,減弱了小說的厚重感和思考性。

餘華作為先鋒派作家,始終對人性、生死、情感等主題的關注,往往能夠站在人生哲學的高度去思考歷史、社會、苦難等人民的生活藝術,探究生命意義的存在真諦,正因如此,許三觀在年老時突然感受到生命的盡頭,醫院已經不再收他的血,只能賣給粉刷匠,這構成了對他心理的極大挑戰。

這種空虛感很具有現實意義,當生命呈現衰老之勢時,該如何進行抵抗

,賣了一輩子血的許三觀最終體現出了一種無奈感和無力感,餘華對於人性進行了不餘遺力的揭露,看似輕描淡寫,卻往往讓讀者無法喘息,這其實就是小說折射出的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沉浮。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從《許三觀賣血記》改為《許三觀》可以看出,

河正宇已經將原本關於生命的主題換為了對人命運的討論

,一直貫穿在影片中的“賣血”其實最能體現小說的實質,當許三觀為了救一樂,不停地找地方賣血,甚至差點一命嗚呼,這些都是人性的真實寫照,賣血換來的是對無私人性的歌頌和關懷,但是賣血又不僅僅如此,賣血其實就是許三觀抵禦災害、人生目標和意義的體現,賣血已經成為了他的人生座標和生活軌跡,從這點來說,許三觀的人生牢牢地和“賣血”繫結在了一起。

有些可惜的是,

影像的表達沒有表達出更加深入的內涵,影片始終都圍繞在親情的寶貴這一主題上

,就像有影評家說的“《許三觀》與餘華先生的原著小說情趣迥異,它褪去了歷史的重量,只玩味那些生命中無法承受的‘輕’。將一個原本人文情懷濃厚、歷史語境深沉的作品淺化並過於商業化了。於是韓國的許三觀是溫吞水般的,不夠炙熱也不夠cool”。這其實就是因為拋開了宏觀的歷史背景和真實的人生境遇之後造成的結果。

《許三觀賣血記》以冷靜真實的筆觸透過許三觀一生的命運歷程展現時代的風雲變換,小人物的掙扎與糾結、人性的冷暖,自私與無情都被一針見血地點出,代表的是那段不堪回首的民族歷史,這些在《許三觀》中都成為了詼諧幽默的元素,只聚焦在許三觀一家人的濃濃真情上,這樣的表現形式顯然都達不到小說的效果。

《許三觀賣血記》在韓國拍成了《許三觀》,賣血記怎麼不見了?

結語:

儘管《許三觀》票房成績不理想,但我仍能感受到河正宇對於小說改編的努力,在藝術表達方面,每個人的思路都不會一樣,他更多的是考慮《許三觀》的商業元素,並作出了符合韓國人民口味的本土化改編嘗試,只是比較可惜的是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都沒有達到他的真正預期,由此也可知道對於名作的改編就如一塊燙手山芋,需要和作者一樣既要有對主題昇華的宏觀思維,也要有對細節細緻入微的把控,兩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