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啥時入伏?啥時結束?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天氣熱不熱?

近來,我們這裡又潮又悶特別熱,有一種“上蒸下煮”的感覺,渾身上下汗津津的,恍惚間以為已經到了三伏天。

今年啥時入伏?啥時結束?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天氣熱不熱?

其實,從農曆上看,難熬的三伏天還沒到。掐指一算,大概還有半個月的光景。

那麼,讓人犯怵的三伏天啥時候到?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今年的伏天到底熱不熱呢?

什麼時候入伏很好推算,民間有

“夏至三庚數頭伏”

之說。何為夏至?固名思義是真正的夏天到了,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也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一天,與冬至的情形恰恰相反。

而這裡所說“三庚”,即為第三個庚日而已。有人可能會挺納悶,庚日是個什麼概念呢?怎麼日子還有名字呢?還別說,古人卻是給日子命了名。

要想解釋明白這個有趣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古人的天干地支紀日法。天干地支是古人紀日法的特別代稱,類似於現在的1—10阿拉伯數字。

古人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叫作“十二地支”。

今年啥時入伏?啥時結束?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天氣熱不熱?

十天干與十二地按照固定順序進行組合,天干為姓,地幹為名,正好可以得到60個日子的名字,可以涵蓋一年365天,週而復始,往返迴圈。

值得注意的是,這60個日子中,其中有6個帶庚的組合,分別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和庚申日。在60天為一輪的週期中,每十天便會出現一個庚日。

透過上述的瞭解,想知道今年啥時候入伏就簡單多了,若是按照天干地支紀日法的推算規則,夏至過後開始數庚日,到了第三個庚日便是入伏的頭一天。

今年夏至是陽曆6月21日,第三庚日是7月11日,所以頭伏是從7月11日開始,到第四個庚日前結束,即7月20日為止,合計為10天;中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算,到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前結束。即7月21日開始,到8月9日為止,合計為20天;

今年啥時入伏?啥時結束?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天氣熱不熱?

而末伏呢?則以立秋後的頭一個庚日為第一天,往後數十天即為伏期結束,即8月10日開始,到8月19日為止,合計為10天。

由此可見,今年的三伏天總共有40天,除了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之外,中伏卻為20天。為啥中伏會比頭伏末伏多出整整10天呢?出現這種情況與還是庚日有著密切關係。

因為6個帶庚字的日子,隨著60個天干地支組合迴圈時,在夏至後出現的日子並不確定,有時早有時晚,一早一晚便會導致有10天的差距。

眾所周知,夏至與立秋間還有小暑大暑兩個節氣,一個節氣15天,二者合計有30天;

而末伏在立秋後的頭一個庚日是確定不變的,中伏從夏至的第四個庚日開始,只有到了立秋後的第一庚日才算結束。

也就是說,如果夏至的第三個庚日出現的早,就會導致夏至到立秋間為5個庚日,若是出現的晚,則有可能為4個庚日,這是造成中伏10天與20天的根本原因。

今年啥時入伏?啥時結束?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天氣熱不熱?

可不管怎麼說,頭伏總在小暑後,中伏在大暑前後,末伏必在立秋後,這是推算三伏天日期沿襲至今的重要規律。

接下來,咱們分析一下大家最關心的話題,今年的三伏天到底熱不熱呢?有沒有什麼規律可循呢?

俗話說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一年四季,寒暑交替,這是誰也繞不過去的自然規律。但是,每年夏季還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年份好過一些,有的年份則是特別難熬。

老輩人透過長期的生長生活實踐,歸納總結出了一些預測伏天氣的經驗之談,我們可以籍此借鑑參考一下。

比如說“

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有雨應秋早”

這句俗語,意思是說夏至這天若是晴空無雨,三伏天便會格外的熱;若是夏至有雨的話,則會比較涼爽,秋天的腳步來的也會早些。

究其原因,主要夏至之後三伏天氣接踵而至,雨水多自然會抑制高溫天氣,雖比不得一場秋雨一場寒,但是人們體感多少會舒適一點兒。

今年啥時入伏?啥時結束?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天氣熱不熱?

不過,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侷限性,畢竟咱們國家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何況夏天的雨來的快、去的急,常常是東邊晴來西邊雨,不能一概而論。

還有一種方法也挺有意思,即從立秋與末伏的交集來判斷。“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一般出現在每年的8月7日或者是8月8日,是夏季兩季的分界點,意味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到來。

雖說立秋之後還有最後一伏,可立秋之後高溫天氣明顯有了緩解,最直接的變化是晝夜溫差大,夜裡睡覺感覺涼爽多了,氣溫的總體趨勢會逐漸轉涼。

農村有句“秋包伏涼颼颼,伏包秋熱死狗”的俗語,就是透過立秋和“三伏天”的關係,而對天氣炎熱程度作出的大致判斷。

什麼是“伏包秋”和“秋包伏”呢?按照老輩人的說法,“伏包秋”的意思是立秋當天正好是末伏的第一天,也就是說立秋和末伏的第一天恰好重疊,立秋逢庚日即為“伏包秋”,預示著伏天比較熱。

今年啥時入伏?啥時結束?為啥中伏有10天20天之分?天氣熱不熱?

而“秋包伏”呢?意思是說末伏的第一個庚日在立秋之後,那樣的話,炎熱的天氣相對減少,會感到一絲絲涼意。

今年立秋的時間是8月7日,末伏的起算時間是8月10日,無疑是是“秋包伏”了。如此看來,今年的伏天應該不會太熱的。

當然,這僅僅是老輩人的一種經驗預測,其準確性有待商榷,真正告別難耐的酷暑,體會“天涼好個秋”的愜意,應該要到處暑以後才行。

因此,對於即將迎來三伏天我們來說,還是要釆取一些相應的防護措施謹防中暑,做到勞逸結合,合理飲食,愉悅心情,平安順利地度過這段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