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和洛克菲勒:修身之道的同與異

曾國藩(1811——1872年)與洛克菲勒(1839-1937年),一個生於晚晴,因太平天國而功成名就;一個生於美國,因南北戰爭而發跡發財。

兩人有33年時間(1839-1972年)共同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在這33年,發生了很多事:中國發生了鴉片戰爭(1840-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在中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美國發生了南北戰爭(1861-1865年)。

這兩個人的命運和這兩場戰爭緊密相連,都因這兩場戰爭而功成名就;這兩個人都崇尚修身,認同和實踐著自己修齊治平的理念;甚至於兩個人都奉行“家書治家”的方法,子孫後代皆英傑輩出。

跨文化背景下研究這兩個人修齊治平的理念,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大量的“同”,也能看到些許的“異”。有些“異”,歷史證明美國的明顯好於中國;有些“異”,歷史證明中國的明顯好於美國。

區區不自量力,從“同”入手簡單剖析一下這兩個人身上的“同“和“異”。在這些“異”中,有些反映了個體家庭環境的差異,也有些反映了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

曾國藩和洛克菲勒:修身之道的同與異

曾國藩故居

1)偉大的成就都來源於偉大的志向

洛克菲勒是性格天才,其志向是自發的。洛克菲勒身上既有其商販父親自信、好冒險、善交際的性格特徵,也有其基督徒母親勤快、節儉、樸實的性格特徵。伯特蘭·羅素曾經這樣評論過洛克菲勒:“他所講的、所想的、和所感覺到的來自他母親,而他所做的則來自他父親,外加早年不幸而產生的極度謹慎態度。”

洛克菲勒小的時候,正是美國拜金思想神聖化的時期。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神聖的拜金思想、貧寒的家境、母親的期望和教誨、因貧窮而受到的侮辱和歧視,都使得洛克菲勒萌發了一個信念:我應該是富翁,我沒有權利當窮人。中學時期的洛克菲勒就立下誓言:我不能淪為窮人,我要賺錢,我要用財富改變家人的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這個信念變得猶如鋼鐵般堅硬。”

曾國藩的志向是自覺的。考上進士前的曾國藩,只是晚晴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個。曾國藩真正立下“不為聖賢,則為禽獸”的遠大志向,則是從其考上進士後在京師追隨唐鑑刻苦修身勵志的日子。

道光二十年,曾國藩進京做翰林院檢討。他以更嚴厲的標準要求自己,在京師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德高望重的老師的挾持下,刻苦修身:他砸掉菸袋發誓要戒除吸菸;他因為偷看了朋友的小妾而在日課中罵自己好色;他大發脾氣後很快去找朋友道歉;他狠鬥私字一閃念,因作文時偶爾閃過要寫一篇鴻篇鉅著而罵自己好名;他立誓要有恆心地去做事;他給自己佈置了每天的修身功課,踏踏實實努力去踐行。

在儒家思想中,立志是修齊治平的緣起,就如佛家的發願。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其中最重要的是誠意,就是決心和誠心,決心和誠心越大,即謂志向越堅定。曾國藩的修身中當然離不開立志這一項,他給自己定的志向是“不為聖賢,則為禽獸”。他以一種決絕的、過河卒子般的態度要求自己成為“聖賢”。

2)修身為本

年輕的曾國藩是個“問題青年”,他偏激、躁動、虛假、自以為是、好名、好利、好表現、有煙癮,還缺乏恆心。但年輕的曾國藩也是一個刻苦修身的好青年:他給自己取字號滌生,取滌舊生新之意;他以決絕的態度和自己的各種毛病血戰到底。

雖然年輕的曾國藩在修身中並沒有解決自己的所有問題,但終其一生,他都在修身:他最終還是戒掉了抽菸;他二次出山以後每天堅持記日記幾十年,直到其臨終的那一天,其恆心非一般人可比;他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一天中的對錯,並隨時糾正自己。

洛克菲勒是一個性格上的天才,因為父母的影響,他自小就具有成為一個成功商人的所有優點。但晚年的洛克菲勒在家書中也談到修身的重要性,並認為修身能解決一個人幾乎所有的問題: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充實脖頸以上的部分,定期以良好、清潔、積極的思想充實心靈,就永遠不愁填飽脖頸以下的部分;他認為心靈是每個人的真正家園,我們是好是壞都取決於它的撫育;進入心靈家園的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效用,好的有好效用,壞的有壞效用,要堅決地守護自己的心靈家園;他認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說的,只要改變一個人的詞彙,就能建立他的收入、他的享受,並改善他的生活,乃至改變他的人生。

3)行動

洛克菲勒是一個主動做事、自動自發的行動者。他說:“積極行動是我身上的另一個標識,我從不喜歡紙上談兵或流於空談。因為我知道,沒有行動就沒有結果,世界上沒有哪一件東西不是由一個個想法付諸實施所得來的。人只要活著,就必須考慮行動”;他還說:“知識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識會付諸行動,否則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他甚至說:“那些要等到所有事情都已經準備妥當才出發的人,將永遠也離不開家。要想變成‘我現在就去做’的那種人,就是停止一切白日夢,時時想到現在,從現在就開始做。諸如‘明天’、‘下禮拜’、‘將來’之類的句子,跟‘永遠不可能做到’意義相同”。

在中國,強調行動的一個大儒是王陽明。王陽明認為要知行合一,行了才是真正的知。“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而曾國藩也是天生的行動派,這在其修身、建立湘軍和領導湘軍與太平天國的鬥爭中都體現得很真切。

4)勤勞

無論讀書修身、寫字怡情、還是處理公務,曾國藩本人都非常勤奮勤勞。京師修身的年代,他給自己訂的日課有12項,除了“月無忘所能”外,其它11項都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其中“讀書不二”,要求自己每天讀10頁書;“讀史”要求自己每天讀10頁史書;“日知所忘”要求自己每天寫日記兩則;“作字”要求自己每天練字半時等。別忘了,在京師時,他是有公務在身的。除了處理公務,他還熱心於同鄉會的會務,熱心於交友應酬和交際。這12項日課恐怕都要在早起和晚睡中去完成。

軍中,曾國藩更加勤勞。其繁勞程度,我們從其同治八年三月初九日的日記中可見一斑:早飯後至城隍廟步禱,旋歸。清理檔案,習字一紙。坐見之客一次,立見者一次,圍棋二局。午初小睡片刻。旋閱《祀天門》十一葉。中飯後,崇地山自天津來,久談。閱本日檔案,核批稿各簿,申正畢。又坐見之客一次。至幕府一談。出門拜崇地山,久談。酉正歸,小睡。閱湯文正公語錄。夜核改批一件,清理零件甚多。二更,課兒背書。旋朗誦曹、阮詩。……,三更睡。

洛克菲勒自孩提時代就堅信,沒有辛勤的耕耘就不會有豐碩的收穫。作為貧民之子,他除了靠勤奮獲得成功、贏得財富與尊嚴,別無他策。上學時,他持之以恆勤勤懇懇地準備功課。十歲時就儘可能地幫家裡多幹活:砍柴、擠奶、打水、耕種,什麼都幹,從不惜力。

洛克菲勒極為推崇“勤奮出貴族”這句話,他認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北美還是東方,那些享有地位、尊嚴、榮耀和財富的貴族,都有一顆永不停息的心,都有一雙堅強有力的臂膀,在他們身上都凸顯毅力和頑強意志的光芒。而正是這樣的品質或稱財富,讓他們成就了事業,贏得了尊崇,成為了頂天立地的人物。

5)寡言含容

洛克菲勒一生低調處事,沉默寡言,恪守教義,不慕奢華,深居簡出,不喜應酬,性格內斂,並嚴格保守個人及家庭隱私。洛克菲勒有一次教導他的接班人小洛克菲勒:“裝傻帶給你的好處很多很多。裝傻的含義,是擺低姿態,變得謙虛,換句話說,就是瞞住你的聰明。越是聰明的人越有裝傻的必要,因為就像那句格言所說的——越是成熟的稻子,越垂下稻穗。”

曾國藩自己不誇誇其談,更不喜誇誇其談之人。晚年的曾國藩對“渾”字頗為推崇。他說“謙卑含容是貴相”(頗有點王陽明“朋友處,宜相下,則得益”的意思),又做對聯“勁氣常抱於胸而百折不挫,是非瞭然於心而一毫不露”來提醒自己。這個“渾”字就是精明不外漏,裝傻。這方面他很佩服李續賓,他說李續賓對什麼都看得清楚,但從不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常常是稠人廣坐之中終日不發一言。

6)家書治家

曾國藩與洛克菲勒都很注重對後代的培養和家族的傳承,尤其注重對孩子品格品質的培養和文化的傳承。曾國藩留諸於後世的文字有幾十萬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後人編輯成冊的《曾國藩家書》;而洛克菲勒留諸於後世的文字的文字主要是《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這些文字,是他們人生智慧的總結和精華,做人處事的道理。

在這種優秀的文化傳承中,兩人的子孫後代都是英傑輩出。至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經傳承到了第七代,在美國的政商兩屆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中著名的有美國的風險投資之父勞倫斯·洛克菲勒,政經大腕大衛·洛克菲勒,成功創下4次連任紐約州州長驚人紀錄的納爾遜·洛克菲勒等。

曾國藩的後人也是群星閃耀:其大兒子曾紀澤是晚晴著名的外交家,在《中俄伊犁條約》的談判中據理力爭,為中國收回伊犁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二兒子曾紀鴻是著名的數學家;曾約農、曾寶蓀是教育家,曾寶葹是翻譯家;侄系的曾昭掄成為化學家,曾昭燏是考古學家。

曾國藩和洛克菲勒:修身之道的同與異

洛克菲勒中心

1)自信與態度

洛克菲勒強調要自信,他認為只要相信我們能夠成功,信心產生相信“我確實能做到”的態度,相信“我確實能做到”的態度能產生創造成功所必備的能力、技巧與精力。每當你相信“我能做到”時,自然就會想出“如何解決”的方法,成功就誕生在成功解決問題之中。這就是信心發威的過程。

洛克菲勒也非常注重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他認為行動受態度驅使,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態度,也就決定了我們要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樂觀的人在苦難中會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機會中會看到苦難。人可以經由改變自己的態度改變自己的人生。

自信與態度,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裡,好像沒有這兩個詞。這一點,美國勝我們一籌。

2)冒險與貪心

在洛克菲勒的詞典裡,冒險和貪心都是美德。他認為他的人生軌跡就是一趟豐富的冒險旅程,特別是打入石油業,是他進行的最為成功的冒險;他認為謹慎並非完美的成功之道,有些時候靠冒險獲勝的機會要比謹慎大得多;冒險是商人征戰商場不可或缺的手段。

貪心為很多人所不齒,但在洛克菲勒那裡,貪心是一種美德。他認為支撐他成為一代鉅富的支架,就是他喚起了他的貪心,更膨脹了他的貪心。

(貪心是否是一種美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洛克菲勒因為貪心,才有了托拉斯,才有了他鉅額的財富;也因為貪心,標準石油公司因違反反壟斷法而被肢解。事實上,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與金融資本的貪婪有莫大的關係。)

冒險精神非常可貴。比如創業,它就是一種冒險精神。在封建的商業文明中,並不存在冒險精神,有的只是官商一體。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至於貪心,對個人、對企業來說應該是有利的,但對社會未必真正有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3)剋制與道德

攻下天京後,曾國藩麾下有10幾萬從戰火中打出來的精兵強將。這些精兵強將可謂是曾國藩的私人武裝,軍餉自籌,皇帝的命令可以不聽,曾國藩一紙手書,可以萬里赴死。此時,曾國藩的同鄉或好友或明或暗地向他表示:“鼎之輕重,似可問焉”。但曾國藩不為所動,反而在朝廷的猜疑中大肆裁撤湘軍。曾國藩的剋制,既使國家免於再次處於戰火的硝煙之中,也保全了自己的聲名和家族。

即使每天幾萬幾十萬白花花的銀子從手頭流過,即使他的九弟曾國荃貪財好貨,曾國藩也從來沒有染指貪墨一毫銀錢。乃至曾國藩死後曾紀澤要靠別人的接濟生活,其廉潔程度讓和他一向不和的左宗棠潸然淚下,直呼曾國藩是“真君子”。曾國藩本人生活簡樸的程度,讓他的幕僚趙烈文都震驚得無以復加。

而洛克菲勒在收購兼併一些中小煉油廠和中小油田的過程中,使用了一些非常規的手段,許多小業主家破人亡,洛克菲勒為此揹負了許多罵名。

這一點,是中國文化優於美國文化之處。

洛克菲勒:“我志在首富,未嘗猶疑”

立志,是夢想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