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篇》14.37 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憲問篇》14.37 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4.37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註釋】

▲闢:同“避”,躲開;迴避。

▲其次:朱熹《論語集註》引程子曰:“四者雖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優劣也,所遇不同耳。”是說遇到四種不同的境遇,賢者選擇躲避的不同程度。天下大亂而不能實施自己的治國之道,就隱居不出;諸侯國發生動亂,自己政治主張得不到實施,就離開這個地方去幫助其它地方;君主不以好的態度和言語對待你,不採納你的意見,就避開他不在進言或者也離開他。

▲辟世:《泰伯篇》8。1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闢地:《泰伯篇》8。13“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辟色:《史記·孔子世家》:“他日,靈公問兵陳。孔子曰:‘俎[zǔ]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fēi]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復如陳。”

【譯文】有一天,衛靈公向孔子問起軍佇列陣作戰的事。孔子回答說:“祭祀的事我倒曾經聽說過,排兵佈陣的事,我還不曾學過呢。”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的時候,看見空中飛來大雁,就只顧抬頭仰望,神色不在孔子身上。孔子於是就離開了衛國,再往陳國。

▲辟言:《史記·孔子世家》:“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譯文】齊國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聽到了這個訊息。景公說:“我已經老了,不能再重用他了。”孔子於是就離開齊國,返回了魯國。

▲作:為。

▲七人:說法不一。有說是《微子篇》18。8章節的“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七人,或是《論語》中提到的儀封人、荷蓧、長沮、桀溺、接輿、荷簣、晨門等人。

【譯文】

孔子說:“賢者根據不同程度選擇不同的迴避態度,天下無道則避世隱居,邦國無道則避地他邦,不假顏色則避開他,不聽勸諫則不再進言。”

孔子說:“這樣作為的賢者已經有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