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益陽有個名校長劉學申,他曾經領導的一所名校叫安化八中。”這是九十年代盡人皆知的事。劉學申校長在職時憑著他淵博的學識、高超的管理藝術、高度的責任感硬是讓安化八中一舉成名,他本人的名字也因此深入人心,響徹三湘大地。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今年春節我們仙溪中心學校班子一行專程看望了蝸居在鄉下同治老宅,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校長。劉校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我們為他穩健的步履、瞿爍的精神、和才思敏捷、有條不紊的談吐所折服,更為他的老有所為而感動。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老校長退休後一直沒有閒著。他先用八年時間完成了一部61萬字的著作《山韻》,接著他又在堅持不懈地做著收錄和整理地方文化遺產的工作。生活過得非常充實。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劉校長為我們解讀《山韻》一書中的人物時說,主人公都保持了梅山人的本色。梅山偏僻,受外界干擾較少,與益陽人、長沙人相比,至今特色鮮明,這都與山有關。一是敬畏自然。梅山人有獨特的宗教信仰和迷信形式,這些都是梅山這一片落後地區的人們對大山的一種敬畏,也是為了求得與自然(鬼神)和諧相處的一種自我保護;二是友善互幫。與人為善是梅山人最大特點,為了戰勝自然,相幫相助過程中形成友善的人格魅力。有一種義工叫助工,鄉鄰有大事,大家出工出物(送茶送菜),協作完成。對外來人亦如此,他說自己從小親眼目睹了當地人對逃荒討米難民的慷慨解囊;三是勤勞勇敢。梅山人不論貧富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如此,勤勞美德代代傳。因處於大山之中,古時的農耕是與蟲獸爭食,必須頑強地與大自然搏鬥;四是尚武崇文。梅山人尚武精神很強,為了保衛家園,晚清至民國,家家都練武、村村都有武把式,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與武術有關的故事。至於崇文,應該是古梅山人光宗耀祖、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徑,現存安化一中的孔廟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山韻》的主題就是圍繞梅山人的這四種特質做文章,體現梅山文化的內涵。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老校長形象地把 《山韻》比作是現代版的《聊齋志異》,因為其內容既通俗又怪異。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劉校長認為,他刻意將梅山的兒歌、民謠、謎語、講白、民俗、傳說等寫進《山韻》的每一個篇章,因為從小就耳濡目染,而這些有份量的東西正在消失,憑記憶錄下來,就是想為梅山民俗留點記憶,如兒時見到的“通儺”、“舞願”,這種請神、送神的活動正在慢慢消失,通曉這些的師公道士亦漸稀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殆盡。這也表達了梅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自己很珍愛《山之鬼》中《劉五秀》這個故事,它有很多版本,仙溪、梅城、樂安、大福各有差別。寫出了梅山姑娘野性的一面和對自由愛情的嚮往與追求。抑鬱而終變為鬼以後,則是對世俗的一種反抗,用邪惡去抵制壓迫。最終落到“和為貴”的主題,則又回到“與人為善”的梅山人特性。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老校長在《山韻》一書的後記中寫道:“我寫此書是想表達對大山的感恩,記得住鄉愁!”“我生長在梅山,又將終老於梅山,是這一方山水養育了我,倘若說我這一輩子沒有虛度,是山給了我信念、養份和力量,由淮北市一中調回家鄉工作,緣於對山的一份鍾愛和一種家鄉情結。隨著科學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很多傳統的東西被我們拋棄、塵封、遺忘。文化一旦丟失,重拾是一件極難的事情,雖然我是學理科生(數學專業),但退休前就立志寫寫熟悉的梅山,把從小聽到的家鄉有關故事等點點滴滴彙集成冊,為後人留點梅山記憶。”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現在老校長正在研究《易經》,他所著《山痴譯易》三卷已成定稿,均用毛筆謄錄,達幾十本之多,說是要為後人瞭解傳統文化做點基礎性工作。

劉學申校長的梅山情結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教育名人劉學申校長的勵志人生讓我們受益匪淺,他作為我地教育人的一面旗幟永遠引領著我們前進!

我們衷心祝願劉學申校長百歲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