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寫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朋友圈裡陸陸續續總有人發出這句略帶沉重的感嘆:“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自趙薇《致青春》後,這句話讓很多人感覺深獲我心,成人世界裡的無奈和感傷,似乎被一語傾釋。

當韓寒不再憤世嫉俗,開始越來越商業化,為了拍電影四處混圈子,很多人就說,中國公知變成了國民岳父,韓寒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有個性的韓寒了。

當咪蒙變得越來越偏激,被越來越多的人咒罵,很多人就說,咪蒙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在《獨唱團》上寫金聖嘆的咪蒙了,她已經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人。

當新世相的文章越來越大眾化,尤其是推出青春版《紅樓夢》以後,很多人就說,號稱“我們終將改變潮水方向”的張偉已經先被潮水改變了方向。

寫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一邊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邊是“人終將成為自己討厭的人”,看似自我背叛的背後,其實是初心未忘。

我們也並沒有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只是從來沒有真正瞭解過自己,也從來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

你從沒丟失過自己,只是慢慢成為真實的自己

事實上,人不可能成為自己討厭的人,不過是在“我想要的”和“我更想要的”之間做取捨罷了。

大部分時候,你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捨棄另外一些東西,僅此而已。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不曾失去過自己,而只是越來越成為真實的自己。

寫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對於很多普通人,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庸俗”,所以才會有“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的感傷。

買房前恨房價漲得快,買房後卻希望快點漲,這是大部分人的真實內心;不滿意安於現狀的自己,卻又鼓不起勇氣突破舒適區,這是大部分人的真實生活。

你所討厭的那個自己,其實只是你不敢去面對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不討厭自己,你討厭的是無能的自己

面對真實自己的一個前提是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但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

寫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一旦你沒有能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無論變成什麼樣,都會是你討厭的樣子。

人越弱小的時候,看不慣的東西往往越多,而當你連自己都看不慣的時候,往往意味著你對現狀徹底的無能為力。

正如一個人失戀後選擇自殘,並不是為了引起對方的關注,更深層次的心理是對無能的自己的一種報復。

我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最適合成為的那個人,而不是最想成為的那個人。這裡所謂的適合,是指能力和願望的一種匹配和自洽。

抗拒成人世界的規則,其實是在逃避成長

處理完自己和自己的關係之後,還要處理自己和社會的關係。

說起來很有趣,我們骨子裡都有一種拒絕成長的本能,所以會在成長的道路上阻攔自己。但長大後才發現,你曾經最討厭的油嘴滑舌、溜鬚拍馬、世故圓滑,居然是在這個社會上更好地活下去的手段。

於是你就說,自己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寫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然而,這原本就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接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而不是讓整個世界迎合自己的想象。

和成人世界的規則握手言和,本就是一種成熟。而抗拒成人世界的規則,逃避成長,只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心理侏儒。

何況卡夫卡說了:“也許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這逃避本身。”

寫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我們最終都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寫在最後

看《動物世界》就知道,自然界的很多動物都有自己的保護色,即便是獵豹和老虎這種兇猛的動物,為了不被獵物發現也有和大地雜草相仿的色彩。

人也是一種動物,而且是更復雜的動物,如果說你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一定是因為這個模樣可以讓你更好地適應環境。

年少時不諳世事,覺得任性就是真我,自私就是天真,心直口快就是真誠。可長大了才發現,任性就是任性,自私就是自私,心直口快只是因為情商低。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需要被社會來教化。不考駕駛證就不能在公路上隨便開車,接受一些通行的社會規則,不僅可以避免自己被傷害,很多時候還可以保護更多的人。

正如《老友記》裡所說的:“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糟糕得要命,但你會愛上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