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湯陰有淵源的大平調名老藝人簡介

本文著重介紹與湯陰縣大平調有淵源的名藝人,分享於讀者。

與湯陰有淵源的大平調名老藝人簡介

1、劉玉坤(1888—1968) ,大平調演員 ,工紅臉。藝名猴頭,他創立的流派稱為“猴派”。湯陰縣白營鄉西木佛村人。十二歲進湯陰縣黃村龍王廟大平調窩班(班主縣衙老班頭張九)學戲,機竅難開,師傅幾次令退,他苦苦相求,加倍努力,刻苦磨練,兩年後一躍為班中優秀。三年出科被湯陰縣衙二部大平調班招為紅臉主演,其間得浚縣縣衙頭皂大平調戲班紅臉主演張興明指教,與名紅臉張發旺等切磋技藝,廣擷精英,戲藝大進。民國十九年(1930)後曾到湯陰縣的西水磨灣、北周流、菜園集等諸多戲班搭班。

由上可知,劉玉坤是靠刻苦努力,“大器晚成”型的演員,他演技精湛,唱功尤為突出。他嗓音清越,長期的苦心鑽研,練就了銅音及吼腔。唱腔高亢奔放,出口急促有力,尾腔多“帶喊兒”,唱時多襯字,幾乎每句一襯,甚者一字一襯,韻味別緻。因他長得頭小面狹,演武戲輕巧敏捷,得藝名“猴頭”。並創立了大平調“西路的又一分支——猴頭派”(另為張發旺為代表的道妞派),湯陰縣及附近的許多紅臉演員均師法子他。南至新鄉,北及邯鄲,隨班每到一處,戲迷即奔走相告。群眾中有順口溜雲:“晾了地,住了耬,不能不看真猴頭。”他一生主演過三百多個劇目,較為拿手的有《斬黃袍》(飾趙匡胤)、《李炳下江南》(飾李炳)、《雷振海徵北》(飾雷振海)、《轅門斬子》(飾趙德芳)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劉玉坤應聘到湯陰縣南水磨灣大平調戲班任教,以後潛心授藝,培養出一大批演員,如“假猴頭”王雷武、“麻紅臉”李文秀、郝金明、張仲然、張仲田、郝文、郝斌、張公田等。1956年應邀參加河南省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與翟德貴合作展覽演出了《三傳令》。1960年返歸故里,仍天天喊嗓習武,偶有聘邀頂角之機,即欣然前往。1962年曾應邀參加河南省名老藝人座談會。1968年的一天傍晚,出門喊嗓,突然喑啞,遂黯然失神,兩天後猝然而逝,享年八十歲。

2、張發旺(1907—1964) ,大平調演員,工紅臉。藝名道妞,他創立的流派稱為“道妞派”。滑縣高郎柳村人。梨園世家,太爺張潤田、爺爺張澤厚都是西路大平調知名演員。父親張興明,奶名“黑妞”,藝名“黑大旗”,工大、二紅臉,文武雙全,唱腔宏亮,吐字真切,音韻圓滿,戲功高深,表演精湛,而頗享盛名。扮演《下高平》一劇中的趙匡胤,唱工精湛,身段考究,造型優美,能做出七十四個不同的架式,個個造型優美,觀眾譽之為“掛中堂”,馳名豫北三府。代表劇目有《哭頭》、《反徐州》、《下高平》、《轅門斬子》等。張興明曾於清光緒年間任浚縣頭皂大平調戲班掌班,民國十一年(1922),應聘到衛輝同樂大平調班任領銜主演。

張發旺襁褓喪母,被父寄養親友家。後張發旺子承父業,藝名“道妞”,工紅臉。七歲隨父入汲縣同樂班學戲。八歲粉墨登場,飾演《羅成顯魂》中的羅成,一時傳為趣事。九歲被父親送到湯陰縣司馬科班嚴教,拜師廷妞,十四歲師滿被聘回同樂班。十六歲首次演出父親親傳的《下高平》,仍然飾趙匡胤,大受歡迎,從此成為班中臺柱。民國十九年(1930)隨班遷至衛輝(今汲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同樂班解散,他自立科班,仍稱同樂班,流動演出於豫北、冀南廣大城鄉。解放後先後任延津、濮陽、浚縣大平調劇團行政或業務領導、兼領銜主演。張發旺唱作俱佳,以嗓音洪亮、吐字清晰、身段優美、文武皆能、多才多藝而盛名豫北、魯西,人稱大平調劇種的“紅臉泰斗”。

在同樂班不管是文武紅臉,丑角淨行,他都可以拿下來。會演戲三百多本(出)。他的唱腔樸實無華,酣暢流利,字正腔圓,善於用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特別是唱連板二板時,字字入耳,輕重適宜,緩急得法,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譽。同時又以武功見長,在他父親唱的《下高平》七十二個身段架勢中,令人叫絕。他在世時常說:“用的多了人厭,用得少了人看”,所以在他巡迴演出的豫北地區到處都有“道妞迷”。他演每一個角色從不亂伸亂動,尤其是在《姚玉龍蹚鐐》(又名《遊四門》)遊門的二百多句唱段中,不僅揉進了蹚鐐、甩鐐、提鐐等動作,而且步步都隨著唱腔的節奏而走在板眼上,做到了“兀動赴度、指顧應聲”的地步。後來嗓音雖然塌了,但他還是從中摘取優勢“寒韻”(即落音於3、4、7)唱的感人肺腑,同時他也更講究發聲和吐字,使在一定限度內發音準確,吐字更清。使跟他學習的青年如宋慶德、田聚池、周士增等人都受到了有益的薰陶。總之,他為西路平的開拓,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張發旺做戲真、精細,很重眼功,常說:“戲在演,演在臉,臉在眼。”他主攻紅臉也兼演花臉,在《鍘美案》中串演包拯,至國太手伸鍘口阻刑時,他氣得二目圓睜,渾身顫抖,白眼球瞬時全紅,猛將頭鑽進鍘口,命王朝開鍘,國太急縮手,他同時迅速縮回頭,陳世美瞬間就刑,頃刻臺下掌聲雷動。他廣採博學,力求不斷進步。《馬陵道》一劇,他吸取父親唱法及三和尚(藝名響八縣)的做功,加以獨創,被譽為“活孫臏”。《李炳下江南》中融入雜技技巧,身著硬靠,背插靠旗,依舊翻撲滾打,令人叫絕。

他的為人,在藝術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扮戲在先,卸妝在後,經濟上從不吝嗇,學習機會從不放過。

張發旺的藝術成就在建國後,臻於成熟地步,這和他虛懷若谷,學而不厭的精神有著絕對的關係。他不管是在名噪一時的中年,或逝世前桃李滿門的晚年,每到一處演戲,先打聽附近“有教學先生沒有”,如有,他便拜訪,把自己所唱戲中的疑問詞句,故事朝代、傾談求教,所以,凡是他所會唱的戲,訛音甚少,錯字絕無,故事也能講出源本,這在一般藝人中是極少有的。當然,這是他所以能夠在演唱中揣摩準角色性格而加以充分表達,使觀眾叫絕的訣竅之一。

建國後他在滑縣、延津、浚縣各團中,培養了大批人才,到現在不少演員都以“從師張發旺”為榮。

解放後,他任浚縣第一屆政協委員會常委。張發旺是延津縣大平調劇團第一任團長。依舊翻撲滾打,令人叫絕。

1964年患腦溢血病危時,遺言“吾生於戲,死於戲”。 家人依其遺願,為他化好大紅臉妝,並按舞臺演出要求,著好戲衣後方入殮。

3。河南省湯陰縣伏道鎮大性村,大平調劇團創史人【元百福】司鼓【孟慶雲】大弦【朱紀爭】二胡【孟召倫】板胡【孟慶秀】三絃【孟慶純】紅臉【付玉榮】黑臉【劉樹堂】花臉【王維福】生【元學】旦【元紀春,孟凡國】醜【王羊只】孟憲西,孟召慶,蘇慶武,孟憲漢,孟召遠,孟召吭,孟憲元,李克仁,王金玉,孟繼桃,王宿,孟凡運,孟自來,孟凡翠,孟慶梅,賈桃兒,孟凡臣,孟凡芝,孟召吉,孟凡一。(後續關於湯陰縣的大平調活動情況,小編將繼續為大家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