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中國歷史上有過不少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不知大家是否想過,這些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們一統天下後,是不是能做到“視天下皆為一家”呢?

一度被稱為明君的康熙皇帝,就始終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雖然他一直強調滿漢一體,不過事實證明,

他的滿族優越感和對漢人的提防心理始終都未能消失。

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康熙皇帝

今天就來說說康熙皇帝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眾所周知,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政權。當清軍剛剛入主中原的時候,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

漢人與滿人在各方各面都相差甚遠,在思想觀念上就更是不同。總之,中原的漢族對這個野蠻民族沒什麼好感,滿族人也是打心眼裡瞧不起這幫漢人。

滿族統治者們肯定是希望“中國從陛下”的,因此試圖把滿族文化強行灌輸給中原漢族。所以入關之初,他們都奉行著

“以滿治漢”

的政策。

這個政策所採取的手段,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頒佈嚴酷的剃髮令和進行圈地運動。

可以說,入關初年所使用的策略,基本都不得民心。

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大清剃髮令

眼看著剛打下不久的江山,這皇位還沒坐穩,清朝統治者們卻已遭受了漢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鬥爭。

不用說,清朝皇帝們自己也明白,再這樣下去是無法穩固統治的。

為了實現滿漢和平,從而達到穩定天下的政治目標,康熙皇帝提出了滿漢一體論。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一、滿漢大臣應和衷共濟,同理國政。

二、滿漢大小官員,職掌相同,品級有異,應行畫一,著議政王、貝勒、大臣會同定議具奏。”

需要注意,此處的第一點,康熙皇帝強調的不僅是滿漢大臣要和平相處,更是要平等相處。

什麼叫平等相處呢?就是無論是滿臣還是漢臣,都不要巴結、討好對方。

而第二點,康熙皇帝則明確指出,要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漢官和滿官,確保公平公正。

話雖然講的漂亮,但康熙皇帝是否真是這麼做的呢?康熙執政後期發生了一件事,從這件事中我們就能明白康熙的真正態度。

康熙五十七年,戶部漢尚書趙申喬的兒子趙鳳詔被處死了,而斬首的原因竟是因為他貪贓。

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趙申喬

要知道,趙申喬可是當時出了名的清官。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趙鳳詔真的是因為貪了很多錢而被處死的嗎?

暫且不說這件事的真假,先來說說趙申喬這個人。歷史上的清官們往往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比較正直。

但是這種人也往往比較直率,不懂得掩飾和委婉,所以也容易得罪人。

趙申喬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性格非常倔,從來不向惡勢力低頭。康熙朝後期,漢官的地位不斷升高,致使滿足官員對此非常不滿。

因此,很多滿足官員明裡暗裡在朝廷挑起事端,想要給一些漢官使絆子。

但趙申喬遇到這種事,不僅不會巧妙化解,反而態度非常剛硬。甚至有時候,會跟滿足官員當庭對質。

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趙申喬如此顯眼,自然讓很多滿人看不慣他。

首先看不慣他的就是康熙皇帝。再怎麼說,我也是個滿人,你在我面前明擺著跟滿人過不去是什麼意思?

趙申喬的行為,令康熙心裡很不舒服。

這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趙申喬的耿直性格,使他在朝廷中的人緣也不算好。史料記載:

“砣砣治文書,句稽錢穀無寧晷。事關大體,多與同官異議,以是不悅於眾。”

可以看出,這個人雖然非常剛正不阿,但實在是太固執了。這種性格,遲早是要吃虧的。為此,康熙帝就直截了當地批評過他:

“爾凡事尚氣,專與人爭,殊非大臣之體。……爾居官雖清,不可自視。”

意思就是,你做事太沖動,動不動就跟人發生爭執。朕知道你為官清廉,但你也不可以清高自大啊!

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康熙帝

不過,這樣的性格還不至於不可忍受,頂多有點惹人厭罷了。但是他的一些做法直接觸動了滿族官員的利益,這就直接為自己招來了禍端。

康熙五十四年,清官趙申喬給康熙上了這麼一道提議:

“各稅關關差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至今應考核者未曾考核,應參追者未曾參追,理行檢舉。”

可是吏部其他官員都一致認為,這都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兒了,早已了結,不必再這麼一番折騰。

為什麼大家都是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呢,難道不會顯得自己做事不嚴謹嗎?那是因為趙申喬所提到的出任關差,他們都是滿族官員。

而與之相關的人,則是戶部的堂官和司官,也就是自己的上司。跟這幫人對著幹,絕對是自找麻煩。誰會幹這種得罪人的事兒呢?

但趙申喬態度堅決,看康熙帝無迴應後,又再次提了一遍。最終,康熙帝給出了這樣的判定:

“此等關差錢糧,俱經陸續考核具奏。事己完結。趙申喬若有不心服之處,聽伊另行具奏。”

康熙帝的態度夠明顯了。朕都做過的決定,你提出懷疑是什麼意思?明擺著要跟我作對嗎?

顯然,此時康熙已經很生趙申喬的氣了。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可以說正是這件事,直接把趙申喬推向了火坑。

康熙五十四年,趙申喬被派去監管採辦銅鉛鑄錢一事。不過他很快就發現,商人王綱明拿錢不辦事,還從中撈錢。

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這時候,趙申喬的正直本性又發作了,他態度堅決、言辭懇切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康熙。

同時提議,把採辦銅鉛的權力從商人手裡收回來,派官差去幹這件事。康熙皇帝同意了。

誰知這些官差也不給力,甚至還不如王綱明呢!所以,採辦銅鉛的事仍然沒有做好。

趙申喬也很無奈,他能怎麼辦?只能重蹈覆轍,再次讓商人王綱明負責這件事。可是他這一來二去更改意見不要緊,卻是無意間犯了規距啊!

要知道,當時朝中官員都由兩部分組成,戶部尚書也不止他一個,還有另一個滿尚書穆和倫。

但趙申喬更改決定,事先可並沒和穆和倫商量。其實他也許是無意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穆和倫正好被派去蒙古處理事情了。

穆和倫人不在京城,而趙申喬又急於辦成這件事。因此,他也就沒在意這些。

可除了他以外的人,都不認為這是件小事。康熙帝知道了後,接著就大發雷霆地說:

“此事亦最易了。趙申喬平素只欲鍛鍊傷入,故至於此。趙申喬未任戶部尚書以前,事如何辦?並未嘗藉伊辦事。彼以穆和倫為不足數,穆和倫在家時不奏,穆和倫方起身,便如此奏。”

從他的這一番話裡,我們可以看出,康熙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呢?是趙申喬做決定沒和穆和倫商量。

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康熙帝 劇照

其背後的含義就是,趙申喬作為一個名義上和滿官穆和倫平等的漢官,做事卻獨斷專行,這分明就是不把滿官放在眼裡。

也就是說,這件事代表的已不再是他趙申喬和穆和倫兩個人之間的事,而是波及一大幫人——滿官和漢官之間的關係。

康熙皇帝接著又說出了這樣的話:

“看來近日或有人慾專權用事.此輩在朕前則不可.凡事俱宜滿漢合一,折中辦理,自用可乎?朕聽政五十四年來,雖未臻至善,亦經五十四年之守成。總之,率由舊章。即為善耳。如趙申喬不遵戍憲,任意而行,斷乎不可。

即如朕昔年辦理機密軍務時,今之大臣等悉系微員,朕並無依藉大臣理事之處。而此時大臣何以神奇至此?今若有人向朕奏,舊時所理之事不合,當改,朕亦斷然不改也。”

你看這兩段話,康熙帝說得已是多麼露骨。第一,我就是因為你獨斷專行、不跟滿官商量而看不慣你。

第二,當年我親自處理的事,現在你提出質疑。但我從沒讓你插手,你根本就沒有管的權力。就算真的是我做的不對,我也不會改!

甚至康熙還把趙申喬的兒子搬了出來,說出了這樣的話:

“趙申喬每以人為不足數,伊子趙鳳詔居官最貪且大富,伊何不檢舉?……敗趙申喬、張鵬翮之名者,即趙申喬、張鵬翮之子。故書雲,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趙申喬還能說什麼呢?只要有這個被判定貪汙的兒子在,他就永遠有一個洗不掉的汙點。無論什麼時候,康熙都能把趙鳳詔搬出來說事。

穆和倫回來後,給康熙寫的一道密摺,無疑更是火上澆油,內容是這樣的:

“自尚書趙申喬放部以來,總翻舊事,已定之規屢行更張,伊等漢官互相附合爭勝攻訐,奴才雖竭力開導,概不理睬。鑄錢之事系國家要務。非可妄加私自毀改變動之事。

派奴才之前,業經向趙申喬反覆講明利弊,買賣人未交之銅應巧為完納之處,奴才親定繕稿留下,然奴才去後,趙申喬即私自妄加翻改,具奏亂行,不知其意何在。”

這下,趙申喬專權用事的罪名算是坐實了。康熙皇帝對漢族官員提防的心始終沒有放下,這時已明顯地顯現了出來。

此後,康熙與穆和倫等滿官一手策劃,將趙申喬撤職判罪。當時趙申喬已年至古稀,清廉為官一生,無奈卻落得這麼個下場。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康熙打壓的豈止是趙申喬,而是所有漢族官員的氣勢。

主張滿漢一體又打壓漢官,康熙究竟有著怎樣矛盾的滿漢心理

對於開頭的問題,即趙鳳詔到底是不是因為貪汙而被處死,其實從推斷中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

這一切,都是康熙一手策劃來打壓趙申喬為代表的漢官勢力的。當然,也有史料為證:

“奴才具摺奏請聖安時,奉御批:太原府知府所得之銀,諒有數十萬兩矣,倘不送回原籍,幾乎足夠一年兵丁之錢糧。

爾務甚密取信,得實數後,具摺奏聞。務甚密。倘漢人知之,必先下手加害於爾,欽此欽尊。”

這是當時康熙身邊的蘇克濟寫給康熙的密詔,可以作為康熙陷害趙鳳詔的直接證據。

總結:康熙帝雖然表面上打著滿漢一家的大旗,但當滿漢兩族真正有利益上的衝突時,康熙帝還是難以做到同等對待。

不得不說,即使身為大清帝王,康熙帝對民族和國家的認知也仍有侷限。滿族的民族優越感,始終根植於他心中。